日本苹果为什么种得好?原来已实现全智能化,和中国差距有多大?
俗话说一天一苹果,疾病远离我,苹果这一离我们生活这么近的水果,其实如今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了。在我们隔壁邻国——日本,整个苹果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很少需要人力了,那些机器运作起来,可谓行云流水,甚至连刮皮的工序都给你包了!
这一听可是让人羡慕得不行。这么便利,想必他们的苹果一定十分便宜吧?事实正好相反,日本的苹果其实平均下来比中国还要贵上一些,这又是为什么呢?
自动化苹果的收割
日本苹果的栽培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了。像我们熟悉的“富士”苹果就来自于日本进口。如今日本苹果产业在产品研发、栽培、收获以及管理经营销售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条完善的产业链,更是把自动化高科技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中来。
这主要还跟日本当地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日本的东北地区受自然环境及农业风景的影响,是天然的苹果产地。
但日本社会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乡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经常可以看到年迈的老爷爷在苹果园里辛勤地劳作。据统计,日本农民的平均年龄都在67岁左右,在我国,这都完全到了该退休享福的年龄了。
如何解决劳动力的问题呢?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生们就开始琢磨了:希望使用AI和机器人工程学来减少这些农户的工作,增加产量,让农业变得更酷。同时通过新科技的带动,在这些地区创造工程学和科学家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农业。
就单单说苹果的收割环节吧,他们就和日本多家企业联合,利用AI的深度学习能力,开发出了一款带有AI自动识别的苹果收割机器人。说是机器人,其实更像是装有采摘手臂的苹果运输车。它采摘一个苹果只需要11秒的时间,将之前的时间成本缩短了约3成以上。
机械臂安装在自动驾驶的车辆上,车上装有雷达,一边检测苹果的成熟情况,一边牵引着机械臂前进。到达之后,机械臂用不损伤果实的力量伸出手臂,抓住苹果,只用这么一扭,苹果就被采摘下来,放入设置在车辆上的收纳集装箱中,当箱子装满后,机器人会自动去腾空箱子,以便继续收获。而这项技术不仅针对苹果,像梨子也可以用这种机器人进行收割。
如何识别成熟的苹果
问题在于,这机器人怎么判断苹果熟没熟啊,万一摘下来的都是青苹果,这也卖不出去啊?
这就要利用AI的图像识别能力了。日本秋田县立大学和秋田县产业技术中心、秋田县果树试验场、株式会社奥克特莱斯等多家机构相互配合,在2019年的时候,共同研究开发了判别苹果收获适期的应用程序。
他们首先从颜色图中选出了对果实颜色判定有用的特征。除了苹果的生长状态之外,还开发了一定的判定图像修正的方法。这样一来,即使光的明暗关系以及苹果的朝向等环境因素有差异,机器人也能准确判断哪些苹果成熟了,哪些苹果还不能采摘。
不仅需要科技,更需要可持续发展
随着技术日新月异发展下,农业跨域结合科学技术涵量,以多元创新模式,促进粮食多样性生产与环境永续经营。日本农林水产省每年都会依据所制定《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内容,以「智慧农业」、「友善环境」、「生物经济」等三大主轴,拟定未来研究开发方向,并综整作为强化产官学与农业生产现场研发环境之应用方向。
他们深知化学肥料与农药不适当利用与管理,会造成环境负荷与加深自然环境劣化。因此要想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结构,不仅需要科技的进步,更需要ESG的投资理念。
ESG分别是环境保护(E,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的缩写,是一种新型态评价企业的数据与指标,ESG代表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套用到农业结构中来,日本逐步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管理模式,而将科技农业与环保紧密结合。
比如:日本虽然85%的地区都是丘陵和山地,但剩下的耕地可用来种植大米。大米也是日本人最主要的主食之一。没有足够的人手怎么办?
那就必须依靠自动化无人机来进行灌溉和喷洒农药了,不仅是灌溉,日本还发明了直线式水稻插秧机、农田水利管理系统、辅助功能联合收割机等多种自动化工具来辅助农业发展,并通过农场生产数据管理系统「AgriNote」进行管理,现在只要15名员工就可以管理26公顷的农田,并能在三年内轮流种植出5种作物。
为什么日本苹果市场价格还是那么贵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日本农业已经步入AI自动化时代,为什么在一般的超市里面,苹果仍然买的很贵呢?
其实这是国人的一个误区。其实在一般的超市中苹果也就59日元一个,相当于人民币2块钱左右。当然了,这主要还得看地区和季节,在淡季的时候,苹果有时也会长到140日元一个。
140日元是什么概念?自动贩卖机一瓶可乐还要卖到160日元,大家熟知的日剧《深夜食堂》,里面日本居酒屋的一杯啤酒都要卖到500日元。相比之下,苹果的价格可以说已经是相当便宜的了。
其实国内很多人说日本人吃不起水果,并不是他们吃不起,而是相比于买单个苹果,他们更愿意买一杯水果沙拉或者果汁之类的加工品,而不愿意单独吃水果。
当然,日本苹果按照产地来说也有天价的,那是因为日本本身就是个果树农业落后国家,果树农业是农业中劳动时间最长的。
而且果树农业大多在山区进行,管理起来很费事,在那里机械化生产还没有大面积普及,还有很多地方都是用和50年前一样的栽培方法进行的,因此省力化和机械化仍是最重要的农业课题,而苹果的生产成本依然很高。
与此相比,我国和美国等国家不仅有地理优势,而且还积极采用省力化的新栽培方法,提高了产量。近年来在我国,代替人类的机器人也被广泛应用,不少民间科学家的作品也备受瞩目。
我国果树业会向着全智能化发展吗?
其实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虽然起步略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大有弯道超车的机会。2016年,“智慧(智能)农业”一次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由此展开了一场全面的农业科技革命。
首先,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涉及环境传感器以及作物生长传感器之建置与运用,借此针对环境或是作物生长进行监测,而后将传感器搜集之信息透过网络进行流通或共享,作为后续分析或应用之基础。
随着各项农业数据透过传感装备而逐步搜集、累积,大数据分析的概念也进入智慧农业的政策范畴。透过大数据分析,可将过往经验回馈至生产系统进行调整,而透过传感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整合,可对农业灌溉、施肥、喷药等农业生产作业实施精准化操作。
相信随着我国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对于大数据分析的大量运用,以及国家对于农业数字化政策的重视,我国一定可以实现智慧化农业的大面积推广,迎接我们的,将是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