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那礼仪是什么,周朝礼仪你了解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8 10:22:54    

礼仪活动包括礼仪中的各种行为大都带有表演性质,礼仪中的各种器具大都带有象征性质。礼仪属于非日常、非实用的表演象征之事,这种特性可能是它有别于其他社会政治行为及相关制度的最重要的标志。

礼仪是按社会传统或国家规定进行的特殊演出一旦参与仪式或行礼,人们就必须按特定的要求去做,从而进入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严肃、庄重、热烈的情境和氛围之中,只有到仪式结束后才能回归日常的生活方式。举行礼仪的本意就是要超越平常和显示特异,因此,美化和夸张某种情感、行为以至于装模作样、矫情表演,可以说是礼仪的天性《荀子·礼论》说:“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

他说的“饰”即指礼仪的修饰、表演特性而言。《周礼·大宗伯》所述“五礼”以及《大唐开元礼》一类礼书所记礼制,无不属于表演活动和象征行为,它们与不具有表演性的典章制度是有明显区别的。举例来说,周天子每年春季举行的籍田礼,主要是王公大臣的耕作表演而不同于普通的农业活动;西周金文常见的册命礼,是周王任命和赏赐臣属的政治表演而不等于受命者真正履行相关职责;战前的誓师礼和战胜后的饮至、献俘礼,是营造气氛的表演而不同于冲锋陷阵;朝聘之礼是接待仪式和外交表演,而真正的外交磋商却大都在幕后进行;乡饮酒礼燕礼是表演性的饮酒,乡射礼、大射礼则是表演性的射箭;释菜礼是入学表演而不是实际的学习生活和教学制度;冠礼是成人授权仪式而不同于日后持久平淡的社会活动;婚礼是证明和公示结婚的一种特殊表演而不同于真正的婚姻生活。在古代礼仪中,《周礼·大宗伯》所说祭祀天神、地祇和人鬼的吉礼,以及凶礼中专门处理死亡事宜的丧礼,是从宗教信仰出发创制的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礼仪,其表演性也较强。先秦儒家特别重视对丧葬和祭祀礼仪的研究,这不仅是由于丧祭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也是由于这类礼仪讲究特别多,表演性特别强,最合乎儒家嗜礼之士的口味。

礼仪带有表演性质,还表现在它对行礼者的仪容往往有特殊要求。《诗经·齐风·猗嗟》所咏“巧趋跄兮”“舞则选兮”,是对射礼中高雅的步态和舞容的赞美。《论语·乡党》所说“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等以及《仪礼聘礼》“记”文中的类似文字,都是描写外交场合的标准礼容。《礼记·檀弓上》所谓“始死,充充如有穷;既殡,瞿瞿如有求而弗得;既葬,皇皇如有望而弗及至。练而慨然,祥而廓然”以及《檀弓下》所述“颜丁善居丧”一节文字,都是描写标准的丧礼之容。

据《史记·儒林列传》,西汉礼家中有徐生一派,不熟悉《礼经》却擅长礼容。徐生凭借“善为容”的专长,汉文帝时任礼官大夫;其孙徐延、徐襄以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等人,都曾担任汉朝礼官大夫。“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这是一个由表演专家构成的礼学派别。贾谊的《新书》有《容经》篇,全面叙述各种礼容以及风度仪表的培养问题。表情仪态之学能在一个时期内成为礼学的分支,不通文献而“善为容的表演家可以充任礼官大夫,这是由礼仪的表演性所派生的独特景观,是礼制以外政治、军事、法律等领域都不太可能出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