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胜有情 ——诗豪写词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诗豪”刘禹锡的一首词,描写的少女那种情窦初开的心情。
到这里,可能就会有朋友发问“这不是一首诗吗,怎么是词?”
确实,看起来每句七个字,而且压平声韵,也基本符合诗的格律,真的挺像诗一首七言绝句。但这确实是一首词,首先从题目看,诗的题目是和诗的内容有关的,本词名为《竹枝词》,而内容与题目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这是一个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律,但内容却可无关,一个词牌可以填很多种不同的内容,这是说这是一首词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按照曲调来填写的,而这首《竹枝词》就本是教坊曲的曲调名,后在巴渝一带成为民歌小调,刘禹锡被贬至此,就彻底爱上了这首曲子,并自己填词,而且一下子就填了九首。后来,他联想自己填《竹枝词》,有些像屈原在沅湘一带学习当地民歌创作《九歌》,于是他又填了两首竹枝词,和九歌篇数相同。
刘禹锡填写的《竹枝词》在当地也颇受欢迎,流传甚广。就连白居易都非常喜欢,曾言“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
回头来说这首词,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交代了这是一个春天,而春天恰好是情窦初开的季节,由物写情,写出了少女的心事。次句“闻郎岸上唱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少女心中的涟漪。三四句,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但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这忽晴忽雨的天气一样,让人捉摸不定。其实,少女自己的心事何尝不是阴晴不定呢?
最后介绍一下本词中在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谐音。本词中,用“晴”寓“情”,来表达那种含羞不露的感情。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中用“莲”寓“怜”,而“怜”在古文中是“爱”的意思。
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寓“思”,来写那种无尽的思念。
从这首词,能看到在唐朝词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只是像刘禹锡、白居易等很早就开始填词的大文人,填的大多是这种更像是诗的词,像《浪淘沙》、《杨柳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