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王明阳个人简介(被人追捧六百年的王阳明)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6 08:53:22    

王阳明,幼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是阳明学的开山之祖。他曾在会稽山阳明洞建造草堂,世称“阳明先生”或“阳明翁”。因对国家有大功,生前被封为新建伯,死后追封为新建侯,所以他又被世人称为“新建伯”“新建侯”或“王新建”,亦称“明翁”。



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王阳明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余姚位于杭州湾南岸,风光秀丽,南有四明山和天台山,西南有会稽山,姚江穿县而过,因此阳明学又被称为“余姚之学”“姚江之学”。

绍兴府古属吴越之地,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观光览胜之佳所,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一处文化中心。受当地风土的影响,余姚的文化艺术向来兴盛,仰慕道家仙士的玄虚静退之风盛行,才子名士辈出。余姚有一座龙泉山,王阳明之父龙山公曾经在那里读书,王阳明晚年也曾在山腰处的中天阁传经授业,教诲弟子,兴盛时期门人弟子一度多达三百多人。


圣贤伟人的诞生一般都会伴有一段奇异的传说。昔时,尧的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分娩,相传郑氏也是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王阳明。一天夜里,王阳明的祖母岑氏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天上阳光明艳,祥云缭绕,诸多神仙身着绯红色的衣服击鼓吹箫,乐声悠扬,其中一位仙人怀抱一婴儿,脚踩瑞云,自空中徐徐而降,径直朝着王家宅邸走来,将婴儿送入岑氏怀中。

仙人说:“此子授汝。”

岑氏说:“吾已有子。儿媳终日孝敬公婆,请将此子授伊。”

仙人回答:“可矣!”

仙人说完之后,岑氏忽闻婴儿啼哭之声,不禁惊醒。此时,院内仿佛还有仙乐回荡。岑氏将这一奇事告知竹轩公(王阳明的祖父王伦)竹轩公也颇感奇怪,于是给新生婴儿取名为“云”,这就是后来的王阳明。余姚王阳明故居瑞云楼。“瑞云”一词源于王阳明奇异的出生传说。

一直到五岁,王云都还不会说话,王家人很是担心。有一天,王云和其他小孩一起在门外嬉戏玩耍,恰巧一位神僧路过,他盯着王云端详了一会儿后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此话正好被竹轩公听见,竹轩公心中一惊,顿时醒悟:取名为“云”,一语道破天机,泄露了王云的出生秘密,所以王云才迟迟不会说话。于是竹轩公将其名字改为“守仁”,王云便立刻会说话了。

王阳明十四岁,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研读《六韬》《三略》等兵法书籍。他认为儒生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懂兵法。虽然孔子曾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当世的儒生仅仅是巧于章句,平时只关注科举及第和荣华富贵。儒生做文章粉饰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无策,实乃儒生之耻。

“格物穷理”,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王阳明在京城和父亲同住期间,官署中有许多竹子,王阳明和钱氏一起“格竹子”,二人日夜沉思,但是毫无所得。三天之后,钱氏因为疲劳过度病倒了,于是不得不放弃“格竹子”。王阳明觉得这是钱氏精力太弱的缘故,所以更加发奋图强、不分昼夜地全力“格竹子”。但王阳明依然失败了。七天之后,王阳明也因劳累过度病倒了。因此,二人叹息说:“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王阳明的格竹之法,其实更接近于禅学。当时阳明之所以选择格竹,是因为竹子就在那儿。说得极端一点,如果当时在那个地方的不是竹子,而是别的东西,那么王阳明也会去格别的东西。依照王阳明当时的想法,格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穷尽其理。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十八岁的王阳明与诸氏完婚。这一年,王阳明从京师回到家乡余姚。同年七月,他前往江西洪都(今南昌)迎娶妻子诸氏。诸氏是当时江西省布政司参议诸养和之女,阳明在洪都期间就住在诸养和的官邸中。诸养和也是余姚人士,而且和龙山公是至交,所以王阳明才会和诸氏成亲。

弘治三年(1490),王阳明十九岁。是年,祖父竹轩公去世,龙山公从京师回余姚为父治丧。出殡之后,竹轩公被葬于余姚东边的穴湖山。龙山公在墓旁搭一草庐,为父亲守丧。

弘治五年(1492),二十一岁的王阳明参加浙江省乡试,得中举人,获得去北京参加会试的资格。

弘治六年(1493),二十二岁的王阳明参加会试,结果以失败告终。王阳明第二次参加会试已是弘治九年,这一年他二十五岁,非常遗憾的是,他又失败了。弘治九年(1496),二十五岁的王阳明参加会试,再次落第。当时,同僚中有人因为落第而感到羞愧,王阳明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那人听后,对王阳明佩服不已。

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再次参加会试,这次一举成功,名列前茅。后来又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被赐予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

王阳明考取进士后,观政工部,负责政府的土木建设工作。朝廷派他前往河南浚县,让他主持建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

弘治十三年(1500),王阳明二十九岁。是年六月,他出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弘治十四年八月,王阳明三十岁,受命前往直隶和淮南地区审查犯人。在和当地的地方官员仔细沟通之后,王阳明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

弘治十五年(1502),王阳明三十一岁。是年,他向朝廷上书,乞求归乡养病。获得批准后,他回到家乡余姚,筑室于四明山之阳明洞。修习神仙导引之术一个月之后,感觉灵魂已经能够从身体中自由出入,而且还能够预知未来。有一天,他对身边的童子说:“有四位相公来此相访,汝可往五云门迎之。”童子来到五云门静候,果见王文辕、许璋等四人前来拜访。此四人都是王阳明的好友,童子将受王阳明差遣、特意前来相迎一事告知四人。四人都颇感诧异,见到王阳明之后,问他:“子何以预知吾等之至?”王阳明笑着回答说:“只是心清。在王阳明悟得佛教和道教之不足的第二年,即弘治十六年(1503),王阳明三十二岁,是年,他受会稽太守佟公之邀,从杭州来到会稽山为百姓祈雨,并作《祈雨文》一篇。

弘治十六年(1503),王阳明结束西湖疗养之后,回到京城。翌年,王阳明三十三岁。是年秋天,出任山东乡试的主考官。

弘治十七年(1505),王阳明转任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在京城期间,阳明与湛甘泉一起为复兴圣学而向弟子讲授身心之学。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明孝宗驾崩,太子朱厚照即位。刘瑾专权。上欺武宗,下乱朝纲,排斥忠臣。给事中 戴铣、御史薄彦徽共同上书弹劾刘瑾,却反被全部打入大牢。王阳明当时担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看到戴铣和薄彦徽等人被打入大牢,他义愤难平,上书弹劾刘瑾。刘瑾看到这封奏折之后还是大怒。他票拟圣旨,将王阳明打入大牢,杖责四十,还令亲信亲自监督。行刑者加力杖责王阳明,致使王阳明在受刑中途一度昏死过去。三十五岁时因替大臣戴铣求情而入狱 。

正德二年(1507)春天,王阳明离开北京,前往贬谪之地贵州龙场。担任驿丞。

王阳明初抵龙场后,便披荆斩棘搭建了一间茅草房。茅草房非常小,只有齐肩高,仅够宽慰旅途劳累。王阳明以原有的荆棘为篱笆,垫土为阶,台阶非常低矮,若有若无,以致让人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不久,王阳明发现了一处钟乳洞,便将自己的住处搬到洞中。初名“东洞”,后来王阳明效仿家乡的阳明洞,把它更名为“阳明小洞天”。钟乳洞所处的位置较偏僻,四周很荒凉,而王阳明却觉得这是因为钟乳洞不容他人,专等自己到来。王阳明搬入此洞后,乐其幽静,悠然自得。王阳明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艰难处境,尽管他与龙场当地人语言不通,但他渊博的学识、开朗的个性,很快获得了当地人的尊敬与喜欢。

王阳明虽然能够超然面对荣辱得失和艰难困苦,但他对生死之道还没有看开。在佛教和道教中,生死是一件大事,儒家对此也非常重视。对儒者来说,生死观是修行中的一件大事,如果不能打通生死关的话,哪怕是闯过了其他所有关卡,也不能成就圣贤之道。朱熹认为,生死乃是一种“理”,只有至“理”,才能够克服死。如果生死真的如朱熹认为的那样,那就再好不过了。可是,如何让一个人理性地去面对突然而至的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知命之学”。

王阳明在龙场意识到自己仍然没有超脱生死之念后,感到非常吃惊,于是在屋后建了一个石椁,日夜端坐其中,参悟死之要义,寻求心之静一,以求自己能够超脱生死之念。

一天夜里,王阳明恍然顿悟,随即发狂般地欢呼雀跃起来,感觉就像云开雾散,豁然见到阳光一样,过去自己一直未曾参透的“格物致知”之旨最终露出了真相。王阳明觉悟到:原来圣人之道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这就是后来所谓的“龙场顿悟”。

王阳明在龙场通过“澄默静一”的修习超脱了生死之念,同时还悟出了“格物致知”之旨。龙场顿悟,其实是王阳明第一次体认到“心”与“理”的融合。

王阳明通过“主静修行”而超脱了生死之念,然后又以此为媒介,在实现“心”与“理”统一的过程中,体悟到“格物致知”之理不应该像朱熹那样从“心外求理”,而应该向自己的心内求理。因此可以这样说,王阳明的龙场体悟与陆九渊对“心即理”说的体悟是相通的。

龙场顿悟”悟得的就是“心即理”。“龙场顿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奠定了王阳明今后做学问的方向,所以说王阳明真正笃志于圣学是从“龙场顿悟”开始的。

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创建龙冈书院。并在此教授诸生。

正德五年(1510),王阳明三十九岁得以赦免,升任江西省吉安府庐陵知县,他在庐陵的施政方针,不是用刑威来压制百姓,而是重在教导人心,通过教育感化来让百姓信服。即使是发布政令,他也是通过县内父老来告谕县民,以温情获得人心。

正德五年(1510)十一月,王阳明入京朝觐。

正德五年(1510)十二月,王阳明被任命为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即当时四川地区的大法官。由于当时湛甘泉、黄绾和王阳明三人已经结成学术同盟,所以湛、黄二人听闻王阳明将要到地方赴任的消息后,都备感遗憾。他们认为无论如何要把王阳明留在京城,于是二人和乔白岩商量之后,一起鼓动户部尚书杨一清,劝他上疏让王阳明留在京城。

正德六年(1511)正月,王阳明被提拔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负责官吏封爵和诰敕草拟等工作。

正德六年(1511)十月,王阳明升任文选清吏司员外郎。文选清吏司是负责文官铨考的机构。

正德七年(1512)三月,四十一岁的王阳明升任考功清吏司郎中。

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时,王阳明被任命为南京太仆寺少卿 ,要离开京城到南京赴任。

正德九年(1514),王阳明前往南京赴任。在那段时间,王阳明做的一次真正的讲学还是在滁州时,当时他也是让弟子们去学习“静坐”。王阳明的“静坐”说并不是只专注于“静处无事”时的修行,同时也没有忽视“动处有事”的功夫。“所谓知得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也。”阐述了让弟子们学习“静坐”的理由:

圣贤之学,坦如大路,但知所从入,苟循循而进,各随分量,皆有所至。后学厌常喜异,往往时入断蹊曲径,用力愈劳,去道愈远。向在滁阳论学,亦惩末俗卑污,未免专就高明一路开导引接。盖矫枉救偏,以拯时弊,不得不然,若终迷陋习者,已无所责。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受命巡抚南、赣汀、漳等地(以下简称“南赣汀漳”)。

正德十二年(1517),王阳明四十六岁,是年九月,王阳明担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并受领旗

牌(兵符)。朝廷派他前往江西南部平定贼匪。

正德十三年(1518),明被擢升为右副都御史,并被授予荫子一人为锦衣卫的荣誉,世袭百户。王阳明再次回到江西。在赣期间,王阳明修复了位于赣州的濂溪书院,并在此教授弟子。平定江西、广东两省反贼。平定了三浰、九连山的贼寇。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围魏救赵”平定叛乱。四十八岁的王阳明平定了宁王宸濠之乱,立下大功。但由于武宗身边的佞臣挑唆,王阳明不但没有得到奖赏,反而遭到毁谤和诬陷。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王阳明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

制。

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

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心学”。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王阳明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阳明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

嘉靖七年(1529年)十一月,平乱后,王阳明(五十七)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

看王阳明一生的大起大落,领悟他的思想洗涤心灵,能让你在人生低谷、大起大落之际,看破得失宠辱,进而走向“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