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诗歌《终南山》鉴赏
终南山
一唐•王 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注释]
①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市南。王维曾隐居于此。
②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指帝京长安。海隅(yú):海角。③青霭(ǎi):山中青色的雾气。
④樵夫:砍柴的人。古人常以樵夫与渔夫为隐士。
[知识链接]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原籍祁州(今山西祁县),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他曾任尚书右丞,又称王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画家。
[诵读参考]
诗人的这首山水诗写得极其雄伟壮丽,气势非凡。“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用夸张、想象之笔描绘出终南山的整体轮廓。登山览景,风景常异。山路间,白云弥漫,雾海茫茫,烟云变幻,移步换形,回首就不见来路。登上山顶,放眼丛山之间,千岩万壑,风光不同,阴晴各异。这首山水诗是根据诗人的游历次序一路写来。首联写远望,呈现的是终南山的全貌;颔联写登山过程中所见,行踪改变,风景不同;颈联则是登顶以后所见,所有风光尽收眼底;结尾二句另起一意,画面中出现了其他人物形象。山间的“樵夫”,带有超脱尘世的隐士气息。诗人“隔水问樵夫”之时,就有了归隐的意兴。或者说,诗人将自己的生活理想,融入“樵夫”形象中。樵夫与诗人相互映衬,山水画面也因此更具生活气息。
整首诗描写的是终南山的峻伟、雄奇,给人磅礴大气之感。诵读时要联想终南山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画面感,语气上遇“山”则硬,遇“雾”则柔,结合诗句节奏,用优美的语调,饱含感情地诵读。
今译
终南山似乎已接近长安,
山体连绵伸展到了海角。
白云弥漫回首不见来路,
山中青色雾气若有若无。
登上山顶放眼欣赏丛山,
千岩万壑气候阴晴各异。
不知何处寻求投宿之地,
只好隔着河水询问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