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是什么(宋代五大名窑有哪些)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其中以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位于河南宝丰,是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
创烧于北宋,北宋末年宋徽宗指定其烧造御用器。烧造时间很短,因此传世品稀少。
汝窑的瓷器胎质细洁薄坚,胎色近似焚烧后香灰的颜色,这是鉴定汝瓷的要点之一。
汝瓷重釉装饰,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换,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釉色多种,以天青色为主。釉层较薄,有玉石般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俗称蝉翼纹。
在烧造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因此留下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因此有“香灰胎,天青釉,芝麻钉”的美誉。
器型基本无大件,多日用品,如盘、碟、洗、炉、尊等,以仿铜器的出戟尊、奁形香炉为代表。
定窑
北方重要窑厂,位于河北曲阳,以烧制白瓷为主。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始于唐后期曲阳窑,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
除了烧白瓷,兼烧黑釉、酱釉,俗称“黑定、紫定”。
定瓷胎质细洁薄坚,釉色润泽如玉。
重胎装饰,装饰手法以刻花、划花和印花为主,印花白瓷为标志性产品。装饰题材以花卉为主,也有动物。但长期以来装饰工艺没有太大创新,保持单色传统。
使用覆烧和匣钵装烧工艺,产量大,出现芒口瓷,因此口沿多镶贵金属。
器型种类繁多,多为日用品,如盘、碗、壶,其中孩儿枕极具特色。亦缠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奉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
有带刻款瓷器,如“官”“尚食局”等宫廷用瓷。
定窑对当时各地瓷窑都产生较大影响,争相模仿其器型或装饰,覆烧法传入各地,形成了定窑系。
官窑
是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窑址,烧制宫廷、官府用瓷,以烧制青瓷为主。始于宋代,有南宋和北宋之分。
北宋官窑设在汴京,窑址深埋至今未被发现。传世品极少,形制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采用支钉支烧。青釉,器身有横纵交错的大冰裂纹。银瓷窑中含铁量较大,胎色紫黑,足部不上釉,形成紫口铁足特征。器物造型多仿古铜器、古玉造型。
南宋官窑设在杭州,分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像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严格地来讲“官窑瓷”又分为两种:❶御窑瓷,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等级森严。❷官窑瓷,主要是庞大的官僚群体使用,型制要求相对较低,多限于花鸟虫鱼神话等“礼制”之外的题材。 由于两种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办,所以对民间而言,统称为官窑瓷。但就管理而言,则有非常大的区别。
哥窑
窑址尚未发现。以烧青瓷为主。
哥窑瓷有瓷胎、砂胎两种,有厚有薄。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 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油灰等色调,以灰青为主。
重釉装饰,哥窑最重要的特征是釉面开片,即冰裂纹,有金丝铁线、百圾碎、浅黄鱼子纹等。
因瓷胎体中含铁量较大,胎色紫黑,足部不上釉,形成紫口铁足特征。
"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如珠隐现,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器型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后经研究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的瓷器,可以基本确定,传世哥窑是元代的产物,绝非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钧窑
位于河南禹州,属北方青瓷系统,以烧造青瓷为主。分官钧窑和民钧窑。
最迟创烧于宋代,盛于北宋,为宋徽宗时烧造御用瓷器。从金代后期开始,生产开始走向粗糙。到了元代,器物大而厚重,釉层变厚,釉流动性较强,明清后衰落。
重釉装饰,以乳浊釉闻名天下。釉面常有不规则开片,釉层较厚,而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烧制出比较成熟的铜红釉,有海棠红、玫瑰紫、茄皮紫等蓝中带红的窑变釉色。
器品种繁多,有盘、花盆、出戟尊等日用器,以陈设器物为大宗。
在花盆底部还刻有从一到十的数字,按照器物的大小编排,数字越小,器物越大。
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来的陶瓷业有着深刻的影响,形成钧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