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背后有什么故事传说?为何文人墨客皆因其赋诗?

清明节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的传统节日,大部分人以为清明只是一个节日,但其实清明也是一个节气。
在1935年国民政府把公历4月5日定为清明节之前,中国百姓一直以冬至后的第106日开始就是清明。《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前后气温上升,万物复苏,正是耕作的好时候。除此之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所过的清明节其实是寒食节、清明节与上巳节三节合一的清明节。而民间在这一天吃寒食、祭祀扫墓和踏青的习俗也分别来自这三个节日。而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出现,有一段感人的传说。
清明节的感人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做君主之前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在那段日子里,追随他的介子推一直忠心耿耿,甚至在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之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吃。

介子推(图源:百度百科)
然而重耳执政后却唯独忘了封赏介子推。待日后重耳想起这件事时,介子推已经背上老母躲进深山不愿再见旧主了。

介子推和其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去世了(图源:百度百科)
于是有人向重耳献计,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现。然而大火过后,重耳却发现介子推和其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去世了。
而在柳树的树洞里,重耳还发现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重耳读完悲痛难忍,下令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上下在这一天禁忌烟火,只能吃冷食。
第二年,重耳率领群臣上山祭奠时,发现那棵烧焦的柳树又长出新芽和枝条。祭扫后,重耳命名那棵柳树为“清明柳”,又将那一天定为清明节。
“三节合一”的清明节
在漫长的历史中,清明和寒食两个节日因为时间相近,渐渐就合二为一了。唐代杜甫的《清明二首》“朝来新火起新烟”,清明和寒食还有些许区别,而到了元稹的《清明诗》“常年寒食好风轻,触处相随取次行。今日清明汉江上,一身骑马县官迎”,清明与寒食似乎已没有什么区别。
而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也渐渐和前两个节日合并了。唐代诗人王维有诗“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可见唐代时期清明节和上巳节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文人骚客的凄凄切切之情
说到诗歌,因为清明前后常常下雨,时而乍暖还寒的天气也易引出文人骚客的凄凄切切之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宋)晏殊《破阵子·春景》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唐)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韩翃《寒食》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宋)黄庭坚《清明》
清明时节的三大活动
除此之外,清明时节的三大活动,吃寒食、踏青、祭祀扫墓也在诗歌中多有体现。比如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可以看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的习俗。

祭扫(图源:央视新闻 制作:孟祥龙)

踏青(图源:央视新闻)

植树(图源:央视新闻)

青团
这一天,北方的百姓主要吃用面粉和红枣做的燕子形状的蒸饼“子推燕”,而南方多食糯米做的青白团子。而晋代陆机《櫂歌行》“龙舟浮鹢首,雨旗垂藻葩。乘风宣飞景,逍遥戏中波。”即是对人们当时上巳节出门踏青游玩的生动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