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谈|“人机共跑”赛出产业发展新前景
4月19日7时30分,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京开跑。20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和人类选手同时出发,共跑21.0975公里半马赛道。起跑线前,人类运动员举起手机,与机器人选手拍照,人形机器人轻挥手臂致意。(据《工人日报》4月20日报道)
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与人类同场竞技的半程马拉松,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次创新技术的集中展示和极限测试。能够在复杂地形中完成21公里赛程的“极限大考”,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已从最初的概念验证阶段逐渐进入实际应用场景阶段。
马拉松是对人耐力与意志的极限挑战,也对人形机器人的综合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备赛过程中,各团队纷纷对机器人进行二次研发,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的奔跑速度和稳定性。特殊设计的大功率一体化关节、腿足刚柔耦合结构让机械运动更趋自然;不断电换电技术解决了移动设备的续航焦虑;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则展现了工程设计的巧思。各项技术突破将可能转化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助推人形机器人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正如参赛机器人研发团队说的那样,这些“跑”出来的问题和数据,都是推动完善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参考。可以说,每一次跌倒都是对平衡算法的修正,每一次卡顿都是对能源系统的优化,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迭代中完成蜕变。
春晚舞台,人形机器人丝滑转动手绢,令无数观众眼前一亮;马拉松赛道,人形机器人大步向前奔跑,同样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兴趣。外卖小哥驻足观看、母亲抱起孩子指认、沿途观众高呼加油、很多人兴奋地直播赛场画面……这样的场景里,有人们对新事物、新场面的好奇,更体现了社会对新科技形态的支持和接纳。在这样一次热情而友好的互动中,前沿科技成果被“看见”,展现出人形机器人推广应用的广阔空间。这些赛道上与人类选手互相拍照、向观众挥手致意的人形机器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救灾现场的先锋、养老院里的护工、太空探索的勇士,在特种危险作业、智能制造、商业服务、家庭场景担当人类的得力助手,加速推动从“人机共生”向“人机共荣”发展,书写人机协作新篇章。
每一个深刻改变世界的技术,都曾有过它的学步期。人形机器人作为跑圈新人,在马拉松比赛中表现出的问题与短板,正是技术成长曲线上的必经阶段。相比成绩与名次,我们更应看到踉跄脚步中蕴含着提升自己、改变世界的潜能,看到人们对智能生活的无限憧憬。正如赛事中那些摔倒又爬起来的机器人,人工智能也将在一次次突破瓶颈后奔跑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