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激情满怀书先辈壮志 风尘仆仆送英魂回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9:19:00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们在慎终追远中积蓄力量。在邱县香城固战役纪念碑园内,邱县作家潘永生手捧一束鲜花,轻轻放在香城固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墓前并深鞠一躬。4月2日,今年纪念碑园清明节祭扫,他担当红色文化志愿讲解员,为前来拜谒的中小学生们讲解抗日凯歌,让冀南大地的红色故事,在这片红色热土广为传唱。

人物名片:

潘永生,男,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邱县作家协会主席,红色作家,代表作《香城固之战100问》《平原第一役——共和国将帅与香城固之战》《香城固战役》。他先后获河北省优秀志愿者、河北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邯郸市十大好人等荣誉。

受熏陶成为红色作家

“自幼在姥姥、姥爷身边长大,从小喜欢写作。姥爷是八路军战士,经常听姥爷讲述革命时期的故事。”潘永生说,成为红色作家源于自小的熏陶。

姥爷的头上有一个刀疤,潘永生不禁问他的姥爷这个伤是怎么来的,这才知道了姥爷年轻时的勇毅。“姥爷1941年参加八路军,随企之县(旧县名,曲周县、威县、邱县交界区域)县委政府行动,保卫机关安全。一次在马落堡村执行任务过程中来不及撤退,被日本人捕获。在被押往东北的火车上,姥爷组织战友跳火车得以逃生,但姥爷在最后一个跳火车时被日本人刺了一刀,留下了伤疤。”姥爷英勇的往事在潘永生心里种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生根发芽,结下了书写英雄的情结。

邱县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邱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在邱县,一些老一辈革命家长期战斗生活在这里。冀南党政军群机关、报社、后方医院、炸弹厂、冀南银行印钞所等曾在邱县北部各个村庄驻扎,留下许多红色革命遗址和动人的故事。香城固之战被刘伯承盛赞为“平原的模范伏击战”。生于邱县香城固这一方热土的潘永生,耳濡目染,长大后开始有意识地去书写这段英雄往事。

潘永生提到他不断书写的动力:“听不少人讲过,香城固战役中,我军引诱敌人完全进入到预伏的‘口袋’地形之中,最终击毙日军250余人,生俘8人,烧毁汽车8辆,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开创了平原歼敌战斗的光辉范例。同时,我也想知道究竟有哪些人参加了这次战役?参战的386旅新1团是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部队的原型,围绕着这次战役又发生了多少故事?曾经在香城固浴血的英雄部队和英雄前辈如今又在何方?经历了这场战役的42位共和国将帅和香城固之战有什么关联?”

这场穿越历史时空的香城固连线,潘永生一坚持就是20多年,先后完成了《香城固之战100问》《平原第一役——共和国将帅与香城固之战》《香城固战役》等红色作品。同时,受到为了新中国牺牲的一个个英烈人物感召,他也开启了另一项工作——为烈士寻亲。

邱县热土埋忠骨

在写作书籍过程中,在珍贵的史料当中,绕不开抗战时期老战士的事迹。

潘永生介绍:“1939年2月10日,陈赓设伏香城固,敢于亮剑,挫敌凶焰;在邱北抗日根据地,冀南党政军群以香城固为中心,在这座红堡垒中奋勇抗战,咬牙坚持,在这片方圆将近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敌人的据点一个也没有。在宋任穷、王任重、朱光、王蕴瑞等的领导下,部队从1942年9月扎根,到1944年5月邱县全境解放,让邱县成为冀南光复第一城。在根据地发生的百余次大小战斗中,不少烈士安葬于此。”

潘永生在香城固战役纪念馆讲解

“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宝贝,每位烈士都应该有名字,烈士们应该得到敬仰与荣光。”谈到依然有烈士没有被亲人找到,潘永生哽咽地说。

2002年,潘永生32岁,他便组织发起了“寻找战争离散者(英雄回家)志愿联谊会”。

为了帮烈士找到家人,他和团队先后到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南宫市冀南区烈士陵园、长治市太行太岳烈士陵园瞻仰,并利用双休日时间,足迹遍布邱县、威县、南宫、临清、北馆陶、曲周、肥乡等地。他利用网络平台找寻线索,一经找到,又马上为烈士迁坟进入陵园积极奔走……这一切都是志愿的、义务的。

2021年4月,潘永生在邱县古城营镇鲍庄村采写一位烈士事迹,其间听到有一个广曲县(旧县名)抗日政府“分支书”安葬在村南,随即得到了证实。

一段历史尘封往事浮现:1944年初,广曲县委驻鲍庄,县大队驻城角村。威县日伪军和治安军扫荡,县大队总支书记王清义、司务长小林和几名战士英勇牺牲。当时的王清义的警卫员邢同选把王清义葬在鲍庄村南。多年以后,为了让王清义烈士返回陵园,潘永生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一道,帮助寻找烈士遗骸。

潘永生回忆:“由于年代久远,坟头不复存在,仅凭村民的记忆挖掘,挖到下午才找到烈士遗骸。闻讯赶来的王清义烈士生前警卫员邢同选的侄媳妇按照民间丧葬仪式进行了祭奠。”

2022年3月20日,束鹿籍(今辛集市)烈士王清义遗骸,由牺牲地鲍庄村迁葬至香城固战役纪念碑园烈士墓区。

在潘永生的积极协助下,17名散葬烈士遗骸迁葬革命烈士陵园,多名牺牲在邱县的烈士忠魂回归故土。

家国安宁,英魂当归

“只要想总能找到”“没有被亲人找到的烈士遗骸应该让他们去陵园”“他们把生命都奉献出来,应该帮助他们找到亲人”,让英魂好好安葬成为潘永生心中的“执念”。

为烈士成功寻找到亲人,直至完成迁坟,潘永生和他的志愿团队全程参与。

一有烈士亲人的线索,潘永生就到网站、微信群、烈士陵园去核实,每到一处总先想到去当地烈士陵园瞻仰,他说走访能接近真相。

幸福生活是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潘永生每一次义务讲解,都想向大家传递幸福生活真正来之不易,应该缅怀这些长眠的烈士。潘永生认为,去一次陵园,总比没有去过要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红色教育,不能空洞地说教,要把历史史实挖掘出来,告诉他们,在他们心中埋藏红色的种子,相信遇到合适的温度会生根发芽,就像当年听姥爷讲述红色故事在潘永生心中种下的种子一样。

潘永生说:“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能够帮助那些埋骨他乡的烈士找到故乡,再难也不能放弃。”

本报记者 曹楚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