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中国歼击机摇篮”的跨越腾飞——走进航空工业沈飞 见证大国重器诞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1:46:00    

盛夏炽热,沈阳这座英雄城市正以如火激情拥抱又一个高光时刻。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旁,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沈飞)巍然矗立。这里是共和国航空的起点,是战鹰启航的故乡,这座大型现代化军工企业内,战鹰腾空时的轰鸣与发动机的震颤,激荡着比烈日更炽热的力量。8月15日,伴随着“国企开放日之走进中国歼击机摇篮”活动启幕,记者走进这座承载着民族航空梦想的现代化军工基地,在智慧指挥中枢的恢宏气象中、在数字化车间的精益求精里、在总装现场的雷霆万钧间,真切触摸到大国重器的血脉偾张,深切感受到“航空报国”使命如磐的时代强音。

智慧指挥中枢

大国重器的“最强大脑”

步入沈飞智慧指挥中心,如置身未来战场的中军帐。巨幅电子屏上,数据奔流、信息纵横,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尖端技术将占地近4平方公里的庞大军工综合体,凝练于方寸屏幕之间,搏动的是“数字战场”:每一架正在组装的战机、每一处供应链动态、每一次质量检测结果,都化作流淌的光点与轨迹,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驱动下精准交汇。从零件锻铸到总装下线,全流程在这张看不见的神经网络中透明协同。MES、ERP等系统深度融合,不再是孤立的信息孤岛,而是化身为统一智能体中高效协作的感官与四肢——它们计算、预警、决策,甚至自我优化。这里,除了能看到钢铁机翼的拼装,更运转着一座现代化航空工业的“超级大脑”。

沈飞的故事,始于1951年6月29日。作为“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建设者汇聚北陵地区,以热血写就创业史诗。没有现代化机械,就靠人挑肩扛——1954年寒冬,仅用7个月,4.92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飞机装配厂房拔地而起,成为中国工业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从修理、制造到自主研制,沈飞走过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攀登之路。一代代沈飞人将青春献给蓝天,用沉默的坚守积蓄强军力量。“将岁月奉献给祖国的蓝天,用热血青春为新中国航空事业拼搏”,70余载淬火成钢,沈飞已然成为托举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

近年来,沈飞航空装备建设屡创纪录,经营业绩持续攀升,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歼击机摇篮”在新时代迎来跨越式腾飞。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中国工业大奖”“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千余项荣誉。在建党百年之际,沈飞党委更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是对忠诚的最美褒奖。

数字赋能

智能制造锻造大国新翼

走进数字化加工车间,科技感扑面而来。作为中国军机领域首个航空结构件数字化加工车间,这里实现了柔性生产线与可视化平台的深度融合。信息采集、大数据建模、二维码追溯、自主感知分析……高水平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体系,将零件生产周期从一周压缩至一天。车间的荣誉墙上,“海克斯康杯全国十强”“AI大赛金奖”“青年岗位能手”等奖状与“笃行不怠”“矢志蓝天”的标语交相辉映,诠释着沈飞人技术报国的炽热情怀。

当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席卷制造业的每一个角落,沈飞,这个承载着共和国航空梦想的摇篮,正以智能制造为笔,重新书写大国重器的诞生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理念在这里深度融合,不仅重塑着车间的生产模式,更从根本上加速着战机从研发到翱翔的每一个环节。

在全国最先进的军机生产线上,歼-15系列战鹰正在成型。数十台智能设备协同作业,部件自动对合系统、精加工系统、智能化管控平台、数字化物流体系构成一套完整的航空制造生态。厂房里,“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荣”“追求产品零缺陷”的标语格外醒目——大国重器,正是由另一批“重器”与一群“重器之人”共同铸就。

试飞站内,万众瞩目的第五代战机歼-35系列傲然矗立。流线型的隐身外形、先进的航电系统、强劲的发动机,勾勒出的矫健身姿,无不彰显着国之重器的威仪。“一架战机由数万个零件组成,每一个都必须完美对接。我们的产品关乎国家命运,不容有失。”试飞站负责人的话语铿锵坚定。

与国家共命运——这正是沈飞70余载最鲜明的底色。

人才与创新

托举战鹰腾飞的“双引擎”

在沈飞,创新是基因,人才是根基。一个博士创新工作室,三年斩获12项省部级荣誉,实现多项技术突破——而这仅是沈飞创新版图的缩影。目前,公司已建成40家专家创新工作室、26家博士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成为技术攻坚的主力军。

站在全球航空科技前沿,沈飞以机制创新释放人才活力,深化产学研融合通道,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沈飞聚焦装备牵引、技术进步、前沿新兴和基础共性四大方向,不仅在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增材技术、数字化精准装配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更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新质战斗力,真正实现“创新—验证—应用”闭环。在这里,每一个灵感被重视,每一次尝试被鼓励,人才与创新这一对“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推力,助力大国战鹰巡天探域、制胜未来。

2024年10月,由辽吉九家企业共同组建的航空工业沈阳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正式揭牌。这个国家级平台聚焦“技术预研、攻关、协同创新、成果转化”,致力成为航空科技的探索者和引领者。与此同时,沈阳厂所协同创新中心、与6所优势院校共建的联合实验室、辽宁省飞机构架设计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相继落地,从沈阳厂所协同创新中心,到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再到6个省级创新平台,沈飞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圈,让创新活力持续奔涌。

沈飞的人才基因,早在建厂之初便已奠定。这里就汇聚了新中国航空事业的第一批拓荒者:飞机设计奠基人徐舜寿、黄志千,优秀管理者高方启,“八级工”型架钳工陈阿玉……正是他们,用榔头敲出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奠定了沈飞的人才基石。70余年来,这份“人才兴企”的“家风”代代相传。从陈阿玉榔头敲出歼-5,到方文墨创造“文墨精度”达到手工极限,技艺在传承中跨越,精神在淬炼中升华。本世纪初,王刚、孙飞、方文墨三位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树立起“技能中国”的沈飞标杆。如今,沈飞已拥有71家劳模创新工作室,每年培养技能人才数十名。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者”孙志强培养的徒弟中,4人获国家一类大赛金奖、2人获铜奖。

在高端人才建设上,沈飞实施“百博千硕强化工程”,推出型号“两总”人员管理办法,推进“三个一百”专家队伍建设工程,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0余年来,沈飞累计向全国输送航空人才2.2万人次,承建三座航空产业基地;70余年来,沈飞累计186人次获国家级荣誉,190人次获省部级荣誉,26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

今年,沈飞精益人才中心成立,标志着人才培育体系迈入数字化、精细化、战略化的新阶段,为实现航空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开启人才驱动创新的新篇章。

新的起点

决胜未来的战略高地

走进沈北新区沈飞新厂区建设现场,恢宏气势扑面而来。效果图上,一座以飞机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化产业新园区正拔地而起,堪称工业建筑的巅峰之作。

在这片超过4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承载着“行业第一、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设计标准。世界顶尖的智能化生产线、尖端联合实验室将在此落户,“新一代产品、新一代技术、新一代管理、新一代人才、新一代标准”的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支点,新厂区将聚焦隐身化、智能化等前沿方向,全力助推中国歼击机技术迭代升级,为中国航空工业抢占全球航空制高点提供坚实基础。

这里将建成世界先进的柔性飞机生产线,满足多型号并行生产;这里将成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示范区,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创新,实现全过程自动化智能生产。

秋风送爽,沈北大地绿意盎然。这片蓬勃建设的新厂区,正是沈飞跨越腾飞的新起点,承载着70余载淬炼的精神火种,它托举的将不仅是战鹰起飞,更是一个民族航空工业攀登高峰、问鼎世界之巅的梦想。

从1951年的简易厂房到如今的智能园区,沈飞始终以“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为使命,朝着“世界一流”目标不断奋进,将“中国航空产业引领者”的角色不断深化。新时代的沈飞人,正以守正创新的格局、攀登不止的劲头,在强国强军的伟大征程中,持续推进技术革新、管理升级与人才聚集,为强国强军贡献更大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时代史诗。

沈报全媒体记者:特约记者刘国栋

通讯员:张宁

编辑:刘澎

责任编辑:刘新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