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南门里深藏状元后人府第,大门常年紧闭,老济南人讲述“南门里外”的记忆
史料记载,济南的城墙和城门皆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内城墙是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在原来的土城基础上加固的,以砖石重建而成。南门大街所处地域及街名的由来也如此,现在南门桥护城河南岸的墙上仍镌刻有“舜田门”的石牌。20世纪50年代初,南门的城门已被拆除,剩下的城墙也是断壁残垣,于此久居的济南人仍以城墙为界,称为南门里和南门外。

从南门瓮城上西望护城河 1929年摄
我家相传十一代的宽厚所街老宅,门牌17号,位于街东侧路北。出宽厚所街西口,向南便是南门里大街。在南门里大街路西,有座带出厦檐的高台阶民宅。厚重而宽阔的对开黑漆大门,门外两侧各矗立着一个雕花抱鼓石,精细的木雕门楣显示出宅邸的高贵,这座气魄的三进院,便是晚清济南状元陈冕后人的府第。大门常年紧闭,街坊邻居也未曾识其真面目,路人经此而望,更是被代入翩翩的神秘感。
与此院古朴建筑风格不同的是向西不远处,一座西式的二层楼房格外引人注目。拱形大门,坐北朝南的二层小洋楼,楼外墙上,藤蔓萦绕,院内花木扶疏,整洁幽静。这便是著名妇产科专家林月琼的私宅。她是一位国外学医的海归女士,据说原籍为南方某省,习惯穿旗袍,出入有自家的黄包车,手提一个昂贵的皮制药箱,与街坊邻居和睦相处,远近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附近众多少男少女皆由林大夫接生而至,我也是其中之一。这位被誉为济南“林巧稚”的妇产科专家为民众带来福祉,深受敬重。
南门桥两侧各有一处酷似燕窝的凹地,故桥东凹地名为东燕窝,桥西凹地就叫西燕窝,两处都是百姓烟火往来的密集之地。通向东燕窝要过一条狭窄的青石板小桥,沿小桥东行有条东西向的小街,由于北靠护城河,沿街只能靠南建民居,故此街名便叫半边街(街名沿用至今)。过桥北处有片空旷地,这里成为天天有集市,日日有买卖的民间集市,老百姓俗称东燕窝小市。这里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大到文物古董、文房四宝、古玩字画等,文人墨客的喜爱之物。曾做过鹊华桥小学校长的父亲喜爱书法,常带十几岁的我来逛集市。有次,他经过讨价还价,买到了晚清书画家松小梦的楷书四扇屏,回家后悬挂于墙,仔细欣赏。为此还被母亲抱怨了多日。东燕窝小市更多的是布衣市民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估衣旧物和针头线脑的零碎小件,无奇不有,甚至有为解决第二天生计而来的谋生者。
西燕窝一带地势较低,附近有条南高北低的狭窄小巷,它靠近古鉴泉,成为方便百姓人家一年四季汲水的“水胡同”。无论严冬还是酷夏,打泉水的人群络绎不绝,有挑担的,有手提的。还有清晨推着独轮车来此灌泉水卖水的生意人。因为坡陡爬坡太费事,于是干脆把盛水车停在胡同的南头高处,一担又一担地往返多次,待灌满车上的大圆桶之后,再推车沿街叫卖。常年用水的老住户,还可订购他们自制记号的水牌子,免去每次交现钱的麻烦。虽然胡同狭窄,取水的人川流不息,一切却都井然有序。来往路上,都自觉地靠右贴墙边走,互相谦让,和谐相处。每到严寒冬季,地面结上厚冰,附近人家主动洒炉灰或铺草绳,以防路滑跌倒行人。
南门外大街相对空旷,靠近南圩子门。赫赫有名的北天合酱园就位于古鉴泉边,用甘甜的泉水腌制出来的各种酱菜、咸菜别具风味。他家自制的酱包瓜远近闻名,用脆生生的小甜瓜挖去瓜瓤,里面填上花生仁、核桃仁、杏仁、细姜丝和青红丝等精工细料腌制而成。外表晶莹剔透,内里柔嫩鲜脆、甜咸适口、酱香浓郁的咸菜,成为济南人餐桌上钟爱的佳肴。我常常舍近求远,特地去买他家的“蓑衣萝贝”。一条约20厘米长的青萝卜上,横竖花刀交叉切割成连接不断的萝卜丝,手一提,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丝带,吃起来,酸、甜、咸,回味无穷。我买回来总舍不得吃,高高提起,欣赏它那连绵不断、一伸一缩的韧劲,就像拨弄心爱的玩具。
1947年我6岁时,在叔叔的婚礼上做花童。在南门外的文陛园饭庄,牵着新娘的婚纱交给叔叔。13岁时,我戴着红领巾,在南门外大街路东的大东照相馆,照了小学毕业照,照片的底版还是块厚厚的玻璃底片。不久,我考取了位于正觉寺街的济南二中,开始了初中求学时代。
南门里大街向北紧靠舜井街,向东为宽厚所街,周边还有若干条四通八达的小街巷。南城根街因位于南门城墙南边而命名,这条街的东侧路北有南城根小学。20世纪50年代初,韩美林先生任该校美术教师,培育了一大批有志于美术的学生。附近的前帝馆、后帝馆、陞官街、南北刷律巷、东西刷律巷等,伴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销声匿迹。唯独现在黑虎泉西路的“浙闽会馆”一带,是原称为南马道街的一段路,也已拓宽更名。
时过境迁,今日的南门大街四通八达。南门桥宽阔呈V字形,伫立桥上,东望可经金虎泉、琵琶泉直达黑虎泉,并眺望巍峨的解放阁,那是解放济南的突破口。南门桥下护城河水清澈见底,全程通航的画舫由东向西,缓缓驶过,一派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作者: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