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丨生态兴则文明兴——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世琪 施力维 祝梅 胡静漪


生态兴则文明兴。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
20年里,从之江大地出发,这一理念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远地影响着世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这颗绿色种子播下20年之际,我们循迹溯源,在浙江持之以恒的实践中,感悟伟大思想的磅礴力量。

丽水松阳县陈家铺村地处高山悬崖,常年云雾缭绕,风景怡人(资料照片)。拍友 凌齐亮 摄
“建设生态省,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
西子湖,一泓碧水。
2002年11月1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在西子湖畔召开,会议主持者,是刚来浙江不到一个月的代省长习近平。
审议《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时,现场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
有人觉得条例草案标准太严:“这一轮发展期太重要,因环保而止步不前,将来花百倍力气也追不上。”
有人赞成高标准防治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工业化,最终天不蓝、水不清、山不绿,有什么意义?”
争论背后,折射出浙江“成长的烦恼”。
作为经济大省、出口大省,浙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出口贸易面临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
会场上,迎着大家期待的目光,习近平语气平和却十分坚定:治理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标准怎么定都应该,花再大代价也值得。
2002年11月20日,习近平听取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汇报时提出,浙江可以创建生态省。次年初,在他的直接推动下,《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
2003年7月11日,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闭幕。会议提出实施“八八战略”,其中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20年来,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到扭转生态环境整体状况,再到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浙江全省上下“三步走”推进生态省建设。
丽水不少干部仍记得习近平来调研时给予的指导。他提出,要依托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进一步发挥好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
多年来,丽水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兴市”,擦亮生态“金名片”,“丽水山耕”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声名鹊起。
水乡绍兴,印染行业水污染严重。生态省建设过程中,绍兴提升发展层次,印染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蒸蒸日上。经济实力跃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9年,浙江通过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

在衢州市开化县拍摄的钱塘江源头河——马金溪沿岸金星村。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811’行动,全省11顶帽子,3顶在台州,你之前是省环保局长,去那里先把帽子摘掉。”2004年10月,习近平找到即将调任台州市代市长的张鸿铭谈话。
使命在肩,张鸿铭深知责任重大。与我们提起那段时光,他印象深刻。
当时,浙江出现“江南水乡缺水喝”的怪象。2004年初,全省环保督查时,钱塘江六成以上断面水质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
习近平听取督查汇报后,神色严肃地说道:“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
2004年10月,“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拉开序幕。“8”指的是浙江八大水系;“11”既是指全省11个设区市,也指当时省政府划定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
一场场治理污染的铁腕行动在浙江打响。
“习书记说的3顶帽子,是位于椒江、黄岩、临海的化工医药基地。最让我们头疼的是黄岩。”张鸿铭回忆道。
黄岩化工医药基地在居民区边上。当地老百姓不敢开窗,天天盼着刮大风,把废气的臭味吹走。
经反复调研论证,黄岩区决定“壮士断腕”,关停、搬迁化工企业。
来自企业的阻力很大。环保干部杨天雄回忆,他们挨家企业登门做工作,早上带着一盒烟进去,晚上出来烟盒都空了。
2006年底,黄岩化工医药基地通过了省整治办验收,摘掉污染帽子。
对“811”行动,习近平非常重视。2005年9月5日,他对钱塘江流域的水环境整治进行了一次细致考察。考察后,习近平提出更高要求,“钱塘江的污染防治工作必须走在全省前列”。
钱塘江,迎来全流域治理。
从上游到下游,战鼓声声,开化、兰溪、富阳等对低散乱企业开展整治,到2007年,钱塘江流域水环境出现转变,七成断面水质达标。
20年间,浙江接续实施5轮“811”系列生态环保行动。2004年至2024年,浙江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提高到98.6%,总体环境质量成为长三角第一,实现全域环境显著改善的历史性跨越。
与环境污染整治同步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习近平强调。
他在2004年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痛下决心,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本世纪初,新昌原料药医化产业造成大面积污染。2005年,下游嵊州民众讨要说法,引发群体性事件。
事件发生后,习近平专程来新昌考察,语重心长地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发展就是得不偿失、难以为继的,同时也会引起人民群众很大的意见和强烈的反响。
从那时起,新昌医化产业开启转型之路,经持续努力,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
习近平说,避免新的污染,治本之策是发展循环经济。他亲自担任省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组长。
2023年,当习近平总书记再度踏上之江大地,提到的仍是这治本之策——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立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20年来,浙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GDP突破9万亿元大关。

2025年8月6日拍摄的安吉县余村景色。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绿意盎然的安吉余村,用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能相向而行。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在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当时余村砸了“金饭碗”,村里一座水泥厂、三个矿山全部关停,村集体年收入从300多万元跌到20多万元。
但习近平明确肯定了村里的做法——“你们关矿停厂,是高明之举!”
“过去我们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它有含金量。”他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由此诞生,引领“绿色浙江”一路前行。
打造“绿色浙江”,当时,全省3.4万个村庄是重点、难点,也是主战场。2003年6月,习近平亲自倡导和主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千万工程”,点绿成金。浙江全域打造诗画浙江和美乡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40年保持全国各省区首位。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华市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考察调研时说,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要再接再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大成绩。
改变的不光是山乡。本世纪初,海洋资源丰富的浙江,一度面临“东海无鱼”的境况。
在2003年5月16日举行的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治理修复海洋环境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以全新方式“耕海牧渔”,浙江持续修复“蓝色粮仓”。2008年,浙江发布《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海洋生态修复的省份;严格落实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率先实行八大水系统一禁渔,持续开展八大水系和近岸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近年来,大黄鱼、梭子蟹等渔获数量明显增加,八大水系土著鱼类种群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听村里的农创客说“葡萄一串最高卖出268元”时,他高兴地说,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
生机勃勃的余村,联动1镇2乡23个村践行“先富带后富”。2024年,“大余村”接待游客1000余万人次,24个村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81万元,比上年增长11.5%。
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印证着习近平对“两座山”关系三个阶段的阐释——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空中俯瞰千岛湖湖区。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既要经济指标的GDP,又要绿色的GDP”
千岛湖,华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水源地。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曾7次到淳安视察调研,提及“保护好千岛湖,也是淳安最重要的政绩”。
2003年的淳安是全省26个欠发达县之一,全县上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亿元。不少干部认为,只要GDP能增长,承接周边转移的污染项目也无妨。
要经济增速,还是要一湖秀水?
2003年9月15日,习近平考察千岛湖,听取时任淳安县委书记郑荣胜汇报时,也听出了发展的困惑。
在晚间的座谈会上,他郑重地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只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领导不是好领导。”
“在当时,他的理念非常超前。”郑荣胜印象深刻,习书记还说,“既要经济指标的GDP,又要绿色的GDP”。
那些年,淳安下功夫推动“禁、改、整”,不符合环保条件的项目一律禁入,五年内把“国际花园城”“国家生态县”等荣誉收入囊中。
从千岛湖出发,在绿色政绩观的引领下,一连串与绿色发展相关的创新如涟漪般在全省荡开。
“绿色GDP”核算体系,率先在浙江建立起来。到2006年8月,浙江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新增万元GDP能耗及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指标。
“指挥棒”绿意日益鲜明,“环境有价”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体制机制改革为绿色发展助力。
浙江率先探索全省域及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到2007年,全省八大水系45个市县实行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此后,又开展了绿色发展财政奖补、多元化投融资等体制机制创新。
金华磐安开发区就是一个典型。
磐安县是众多水系的源头之一,为补偿磐安在生态保护中作出的牺牲,下游的金华开发区划出一块“飞地”:在这里产生的所有税收都归磐安县所有。
有了这块“飞地”,磐安拒绝了百余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关闭数十家效益不错但有污染的企业。
立足山区海岛县资源禀赋,浙江还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推出“生态信用贷”“取水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推进竹林碳汇交易、海洋蓝碳交易等试点。
截至目前,浙江创成4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浙江持续探索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在山水间标记绿色刻度。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记者 梁臻 摄
“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
盛夏浓荫,鸟飞鱼跃,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让人流连忘返。
20多年前,这里是杭州人捂鼻子“绕着走”的地方。10多平方公里空间,生活废水、养殖污水直排,河道黑臭难闻。
环境就是民生。2003年,习近平支持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企业迁出,生猪禁养,我们加快进度规划统筹、退屋还林……”2003年,刘想加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办公室,工程实施近两年,西溪湿地迎来蝶变。
2005年4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习近平特地致贺信:“希望进一步做好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把西溪变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靓。”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沿着绿堤、福堤,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他强调,“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这些年,西溪湿地成了生态大课堂。而这样“沉浸式”的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年来,全省已建成298家。
“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习近平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西子湖畔、钱塘江边,都曾留下他义务植树的身影。
2007年2月28日,习近平来到杭州钱江新城景观绿化工程现场,与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代表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他希望全省和杭州市继续搞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绿化美化环境,加快生态省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植树造林,种下的是树苗,也是未来。20年来,浙江先后启动平原绿化、新植1亿株珍贵树、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等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增长,居全国前列。
护一方水,种一片林。生态文明在浙江蔚然成风,逐渐走向全国、影响世界。“千万工程”“蚂蚁森林”“蓝色循环”等绿色发展典范,先后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
时光荏苒,真理在实践中展现伟力。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影响已超越一省之域,为全国绿色发展启明指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着饱含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年后的今天,在新征程上,真理必将更加耀眼生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