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贵水领袖情·回访记|宋月:鸟语花香间的美丽憧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贵州考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希望贵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贵州,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求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亲临贵州考察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殷切嘱托转化为贵州广大干部群众的奋斗力量。这些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绿色化转型,生态环保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生态文明制度实现系统性提升,走出了一条护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的绿色发展新路。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大踏步前进,良好生态环境提升了贵州的地位和形象,提振了全省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深深牵挂】
暮春时节,黔南州贵定县甘溪国家森林公园健身步道上,阳光透过松林洒下斑驳光影。63岁的宋月踩着露水漫步,享受阳光的温暖、呼吸新鲜的空气。

甘溪国家森林公园健身步道。(甘溪林场供图)
在一株枝繁叶茂的桂花树前,宋月停了下来:“这是1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甘溪林场考察后,我们种下的纪念树,如今已这般高大粗壮了!”
宋月是甘溪林场退休职工,见证了这片万亩山林从“斧锯轰鸣”到“鸟语花香”的历程,亲历了林场改革给生态环境和职工生活带来的巨变。
甘溪林场1958年建立,那是荒山补植造林的艰苦岁月。1977年,年仅15岁、初中毕业的宋月踏入这片山林。“那时候,林场有上百号职工,睡的是硬板床,点的是煤油灯,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得掰成八瓣花。”宋月说,天还没亮,就得摸黑取苗、种树,日子过得很艰苦,但看着荒山披上绿纱,树木茁壮成长,连片成林,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1985年,甘溪林场改制为经营性林场,“砍树卖钱”成了维持职工生计的无奈之举。“每当听到油锯声响,我的心就像被刀狠狠割。”宋月说,过度采伐使森林资源锐减,甘溪林场一度沦为贫困林场。
2011年5月9日,是宋月和每一个甘溪林场人终生难忘的日子。习近平同志深入甘溪林场视察,作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同年,贵州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甘溪林场迎来命运的转折点。
“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话语,像一盏明灯,照在了我们林场人的心坎上。”宋月说,从那以后,林场转变发展思路,大刀阔斧改革,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森林产业,各项事业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站在林场高处俯瞰,1.34万亩林海绿浪翻涌,松树、香樟、含笑、梓木等蔚然成林;昔日的伐木道变成蜿蜒的健身步道,刺耳的油锯轰鸣声被悦耳的鸟鸣取代,光秃秃的山头重新披上绿装;25个红外线摄像头、5处生态监测站,犹如“森林卫士”守护着一片青山;每年,30万人次游客走进森林感受自然生态之美。这些年,甘溪林场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贵州甘溪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字”林业品牌。

游客在甘溪国家森林公园游玩。石银超 摄
甘溪林场的生态蝶变还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荷花村村民依托林场良好的生态资源,办起农家乐、民宿。一到周末、节假日,村子里热闹不已,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阔步新征程,甘溪林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持续扩大百合、茯苓、山桐子、林菌等种植面积,深入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林区资源,开展生态研学活动,努力将国有甘溪林场暨甘溪国家森林公园打造为生态科普前沿阵地;延伸发展森林康养等新兴业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林间步道上,宋月轻声哼唱着那首她刚进林场时写下的歌谣:“洛北河的水啊,碧波荡漾;美丽的贵定,叫我是多么地向往……”歌声在山林间萦绕,和着风声、鸟鸣,交织成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乐章,倾述着她对甘溪林场未来的美好期许。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涛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