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交叉执行到位金额近1600亿元,针对执行工作最高法有新部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8:34:00    

执行工作直接关系到胜诉当事人的权益兑现。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深化交叉执行、规范执行工作情况。最高法执行局局长黄文俊介绍,截至2025年3月31日,全国法院交叉执行到位金额将近1600亿元。

交叉执行,即执行法院将本院部分难以执行的案件移交其他法院执行,主要包括督促执行、指令执行、提级执行、集中执行、协同执行等方式。

为何推进交叉执行?

2023年10月,最高法在19个省(区、市)法院试点推行交叉执行工作,并于2024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有序推开。

“执行案件量大事难”,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黄文俊曾指出执行工作现状。他表示,在人案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一些案件的执行工作难免会有执行周期长、质效不高的情况。此外,部分地方存在保护主义,权力、关系、人情等不当干扰也影响着执行工作。

基于此,最高法部署开展交叉执行试点工作,以期充分发挥交叉执行的“鲶鱼效应”。“通过引入其他法院的执行力量,以不同的思路、方式,打破原案未能执行的局面,调动攻坚克难的积极性、主动性。”黄文俊表示。

黄文俊进一步解释,执行中常见被执行人是当地重要企业、纳税大户,甚至是重点国企或者行政部门等情况。交叉执行就是要让接受指令执行的法院在不受牵绊、没有包袱、完全依法自主的条件下,力推案件执行。此外,还能通过依法执行,发现执行工作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纠正问责。

为规范交叉执行工作,去年,最高法出台了《关于交叉执行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交叉执行方式、程序、上级法院调度指挥、监督管理等问题。

有何效果?

“推行一年半以来,人民法院通过交叉执行化解了许多重案、难案、骨头案,并逐步成为执行条线常态化、长效化的日常工作。”黄文俊介绍,截至2025年3月31日,全国法院交叉执行案件近30万件,取得实质进展或化解近15万件,执行到位金额将近1600亿元。

黄文俊介绍,正是在以交叉执行为代表的各项执行重点工作的推进下,2024年执行整体工作历史性地实现了“三升三降”,即执行到位率、执行到位金额及信用修复人次上升,首次执行案件数、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及新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次下降。

今年第一季度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依然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黄文俊介绍,“立审执”协调机制运行更加顺畅。继2024年保全案件同比猛增30.8%后,今年第一季度延续了同比增长34%的良好势头,而且环比逐月递增,人民法院内部的“立审执”协调机制已经成型。打击失信和规范执行齐头并进。2024年,失信名单人数实现十年来首次下降,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名单39.42万人次,同比继续下降9个百分点,同时完成信用修复超40万人次,失信名单人数延续了2024年的负增长趋势。

财产变现效率提升。今年第一季度,网络司法拍卖成交量9.82万件,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成交率64.54%,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呈现“双升”态势,为稳市场、促消费提供更多增长动能。执行质效高位巩固。今年第一季度,执行完毕率44.32%,执行到位率56.74%(较去年全年分别增长4.19和2.45个百分点)。同时,执行案件平均结案时间72天,环比稳步缩短。

新部署:用三年时间规范提升执行工作

“但是,相较于人民群众的期盼,执行工作依然存在‘有差距、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其中,执行规范化的问题尤为重要。”黄文俊称,最高法下决心,用三年左右时间持续推进执行工作规范提升。

黄文俊透露,初步打算是,第一年进行重点问题排查整改,各地执行部门自我检视、对照规范、找出问题、立行立改;第二年进行规范创优活动,先进带动后进,优秀带动薄弱,比学赶帮超,创造形成依法执行、规范执行的大环境和良好氛围;第三年落实监督强队伍,以更加健全的执行制度、更加规范的执行行为、更高素质的执行队伍,持续增强人民群众执行获得感和满意度。

据了解,执行工作规范提升三年行动将对易发、多发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对立案、查控、处置、案款管理等进行全流程规范。比如,对财产线索核查不及时问题的整治,将作为专项行动重要工作之一。

“我们已组建专班,调研起草全国法院执行工作会议纪要,对突出争议问题进行规范,进一步统一执行规则、明确执行尺度,强化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的问题导向和实践效果。”黄文俊表示,三年不是“一阵风”,更不是搞特殊执行、特别执行,而是从日常抓起、从经常做起,以常态化求长效化。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