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75年零发案!解锁这个"枫桥式"派出所的平安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2:04:00    

遵义会议会址附近,不到100米的小巷里,有一座挂着警徽的小楼,这里是会址派出所。

在百姓看来,派出所民警不仅是维护治安的警察,更是可信赖的自家人。他们帮助群众解决各种难题,例如协调纠纷、补办证件、追回失物等。群众说,派出所对小事认真对待,对难题尽力解决。

会址派出所成立于遵义解放初期,是首批五个派出所之一,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该所工作成绩突出,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执法示范单位”,以及贵州省“四强”党支部、“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和“公安楷模”称号。

捍卫红色圣地

走进遵义会议会址派出所的荣誉室,一张地图首先映入眼帘,五个标记清晰地标示着75年间的五次迁址,勾勒出这支队伍的成长轨迹。

95岁的老民警胡智义,既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忠诚使命的见证人。

“我们入党,就是要有实心,就是要保护人民群众。”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曾任会址派出所民警,他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人民公安的初心,也饱含着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做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这番话,激励一代又一代会址派出所民辅警前行的道路。

因地处遵义会议会址旁这一特殊区位,承载着“遵义”这一象征伟大转折的名字,会址派出所自1949年成立之初,便被赋予了非比寻常的使命。

75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会址派出所民辅警,将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化作实际行动,用心、用情、用力守护着这3.4平方公里的土地。他们围绕红色地标核心圈,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累计走过了280多万公里的路程,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他们无数个日夜的默默坚守与无私付出。

建所伊始,会址派出所便展现出非凡的创新与实干精神,率先探索出“以治保小组为单位开展夜间巡逻”的工作机制。这一机制贴合当时实际,实用且管用,有效维护了辖区治安,并作为优秀经验在全市推广,沿用至今,成为会址派出所守护辖区安全的优良传统。

如今,时代在发展,会址派出所紧跟步伐,切实以“五个坚持不懈”要求为统领,深入推进省厅“八大警务”,严格落实“五个第一时间”要求,在“忠诚、守护、服务”三个关键维度持续发力。

他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红色地标智能感知、联勤联控、核心守护立体圈层防控体系,凭借这一科学高效的防控体系,成功保持了连续75年红色地标核心区域零事故、零发案的纪录,为红色圣地的安全稳定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照亮万家灯火

“有事找娜娜”,这句口头禅在纪念馆社区街坊邻里间口口相传,道出了大家对社区民警杨娜娜的信任与依赖。

12载春秋,杨娜娜用她的真心、真情和真爱,将一件件小事、实事、好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里,成为连接警民的“连心桥”。

这“连心桥”的密码,就藏在一个个鲜活的数字里:2000多个微信好友、148个警务微信群、24小时在线的热线电话,以及遍布辖区的公示牌。

这些数字背后,是杨娜娜和同事们忙碌的身影:帮游客寻找遗失的物品,耐心调解邻里间的矛盾纠纷,细心解答居民生活中的各种疑问……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群众心中的“大事”。会址派出所的民辅警们,始终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认真对待,全力解决。

他们的付出,换来了群众自发的认可: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一张张12345表扬工单纷至沓来,多年来,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9%以上,这是群众对他们工作最真诚的褒奖。

群众身边的“小事”,在会址派出所每一位民辅警心中都是“大事”。

为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将问题稳控在社区网格内,近年来,派出所积极探索创新,建立起“多所联动、警调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模式。

派出所“吹哨”,人民调解员、社区干部、律师迅速“报到”,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工作格局。

同时,实现“司法确认”入所,并创新推出“七杯茶”调解工作法,以耐心、细心和暖心,化解矛盾双方的心结。仅2024年,派出所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16起,凭借高效的调解机制和民辅警的努力,调处成功率达100%,有效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会址派出所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聚焦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

他们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慢、多花钱、来回跑等问题,实现公安71项业务“一窗通办”,让群众办理不同公安业务时,无需再东奔西走。

所内开设自助服务办理区,推行全网“一拍共享、一照通用”,群众办理证件拍照、驾驶员体检等业务,可自主申办,方便快捷。此外,派出所还无偿为群众提供雨伞、充电、饮水、如厕、纳凉等贴心服务。

近年来,累计提供身份证明、寻人寻物等服务1万余次,帮助群众找回物品200余件,送证上门600余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00余个,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家门口的派出所”,成为群众心中最温暖、最可靠的依靠。

筑牢平安根基

不久前,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寻人行动在遵义会议会址派出所上演。

社区民警杨国希不再像过去那样,打着手电筒,一家一家地敲门询问,而是坐在综合指挥室里,紧盯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

他调取了132个监控摄像头,利用“贵警110”协作群,与各部门联动,短短两小时,便找到了那位失联的学生。

从“煤油灯下的蹲守”到“数据引领的追踪”,警务模式的变革,让一切变得高效而有序。

这正是遵义会议会址派出所积极拥抱科技、创新警务模式的一个缩影。他们以“专业+机制+大数据”为牵引,构建起“两队一室”的警务运行体系:

社区警务队深入社区,贴近群众,将警务工作融入社区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案件办理队专注案件侦破,提升专业能力和效率;

综合指挥室则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对警情进行精准研判、快速指挥,实现警务工作科学、协同、高效、立体。

在警情处置方面,他们健全了“研交办督结”五步工作法,严格落实“三盯四闭环”,并深度应用“贵警110”系统赋能实战。

这个系统,如同给基层警务工作插上了“隐形翅膀”,让警情响应速度和案件侦破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会址派出所还高度重视主动预防警务,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构建起“党委领导、公安牵头、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社会基层治理新格局。

他们建立完善“警网融合、警社共治、警民共建”三大体系,推动民警从“下社区”转变为“在社区”,真正扎根社区。

此外,会址派出所秉持“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不断发展壮大辖区群防群治力量。他们建立起以派出所为主导、遵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为代表的16支力量组成的“1+N”群防群治体系,充分调动1000余人参与平安共建。

这些群防群治力量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协助民警开展巡逻防控、矛盾调解、安全宣传等工作,成为派出所维护辖区治安的得力助手。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辖区已连续11年命案零发生,刑事案件和治安警情逐年下降,为居民创造了一个安全、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编辑 李洋

二审 刘振梁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