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施一公赴广东多所中学宣讲 西湖大学本科招生或有新动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7:57:00    

4月8日,著名生物物理学家、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来到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面向高中师生分享了西湖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记者获悉,除了浙江省以外,西湖大学今年正在申请面向内地其他省份招生。施一公还现场喊话广附学子:“欢迎报考西湖大学,希望今年有2名甚至更多同学能考上西湖大学,那么明年我继续来广附,给你们的师弟师妹做生物学方面的科普讲座。”施一公的到来让广附校园秒变追星现场,许多同学还拿着生物教科书请施一公签名。

在主题分享中,施一公院士围绕西湖大学的办学定位、师资建构、科研战略和育人机制,系统阐释这所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学校“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特色,展示了“一人一策”“国际一流师资”“专业自主选择”“本博连读机会”“全员海外交流”“一流科研训练”“一人多导支持”“书院文化浸润”等创新培养机制,生动呈现了西湖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积极探索。

施一公分享西湖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现场还设置了互动环节,学生们就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科研方向选择等热门话题踊跃提问。有同学提问,自己内心定力不够,容易被考试得失所牵绊,感觉就是缺少了施一公院士所谈到的明确的价值观、大格局、大视野等,这样的能力应该如何在生活中逐步培养与锻炼。施一公非常诚恳地谈及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说句心里话,我在中学阶段,也是混沌的,天天刷题,只想成绩好。”施一公表示,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甚至还考虑过经商,直到28岁才明白自己最适合的是做学术,这才做出了终身的职业选择。

“现阶段你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觉得自己还没有形成明确稳定的价值观,这都是很正常的,完全不需要着急。”他告诉同学们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遇到挫折的时候,多跟自己对话,而不是总是向外去跟别人比。尽管对于年轻人来说,达到内心的平衡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内心平衡了再去选择往下走的方向,前路或许会宽阔和顺利很多。

学生代表献花

一名女同学提问,西湖大学作为一所研究型的大学,在人文学科发展方面的蓝图是怎样的?如何看待在如今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人文学科的发展前景?对此,施一公表示,现代大学,尤其是科技立校的大学,没有人文不成为大学,没有人文情怀的熏陶,也很难培养真正的人才。如果没有人文底蕴,科技发展就会出问题。因此,西湖大学建立了通识教育中心,聘请海内外最优秀的老师,教授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生在西湖大学能够感受到满满的人文情怀。“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人文社科领域没有授予学位,但人文社科并不是我们的劣势,反而是我们的优势。西湖大学是一所充满人文氛围,人文底蕴的学校。”施一公说。

在与同学们的互动中,施一公从自己的研究经验出发,勉励同学们从关注自身的能力着手,培养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掌握最根本的科学方法。研究者在打好基础后,创新的奇思妙想会自然涌现。他还鼓励同学们,要正面看待人工智能对学术研究的影响,相信具有扎实学识和积淀的科学家,一定能驾驭新的工具,并能以之解决更有挑战性的问题。

同学们争相请施一公签名

据悉,院士讲坛是广大附中创设的品牌科教活动,旨在贯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是对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的生动回应。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中国网络防火墙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中国抗震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等一众学术“大咖”先后走进广大附中,为学生带来精彩的前沿讲座。近年来,广大附中有序推进“沃土计划”“脱颖计划”,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提供丰富多元的平台和路径。目前已有23名学生获得全国奥赛金牌,国家级决赛获奖金银牌人数稳居全省前三,且连续多年入围全国金牌榜前30名。每年均有多名学生入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数学物理学科大中衔接优秀人才计划。学校开设“少年科学院”统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科创团队项目连续五年进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三次获得中学组萌芽赛道最高奖项——全国“创新潜力奖”。

施一公与师生代表共进晚餐并进行深入交流

记者了解到,施一公在一天之内,马不停蹄地前往广东四所顶尖中学进行交流,分别是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大附中、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以及深圳中学。在这些学校里,施一公面向学生的宣讲交流,更像是一场创新基因在大中衔接过程中的“见面会”。这几所中学在素质教育、竞赛培养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培养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正是西湖大学所青睐的"未来领军人才"候选者。广东教育生态中蕴含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西湖大学这样新型高校的育人理念提供了最佳适配土壤。广东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开放的教育理念和活跃的创新生态,成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理想的人才来源地,而西湖大学等新型大学,则以其前沿的科研平台,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创新培养模式,为广东学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晓星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晓星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晓星、林欣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翁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