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多措并举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03:00:00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为落实《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25-2027年)》精神,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依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改革重点项目(2024SJGLX0982)、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5-JCZD-07)、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揭榜挂帅项目(2025XJGLX001),构筑“一主旨、五赋能、筑根基”的培训模式,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主旨”:以“思想铸魂、情系三农”为主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基于涉农高校的学情,学院提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思想铸魂,情系三农”为主旨,坚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使命担当。

思想铸魂。学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重视培铸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确思政课教师的核心任务,围绕传播、研究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学院着力培育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念,通过理论学习、学术交流、演讲谈心、故事分享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锚定政治方向、育人目标与价值导向,形成理论与实践互促、外部引导与内生驱动协同的培养体系。通过系统化培养,学院思政课教师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充分发挥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师榜样效应。

情系三农。学院深刻认识“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大力培铸思政课教师的“三农”情怀,以“情系三农”表达对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幸福的深切关注和积极支持。作为涉农高校,学院鼓励思政课教师联系涉农学生的专业背景,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人才,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学院坚持为教师培育注入时代动能与鲜明特色,要求教师必须逐步从“学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到“领悟精神”再到“践行担当”,肩负起培育优秀学子的重任,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

“五赋能”:以补齐五项“短板”为抓手

为了解决思政课教师队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历史文化素养、实践经验、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学院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采取分类培养与统一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养。

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为了解决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标准侧重于理论教学和科研成果,导致教师实践教学经验相对匮乏的问题,学院扎实推进课堂思政课与社会互动、实践基地与虚拟平台互通、理论课与实践课同行的大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教师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得到锻炼。持续开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的实践教学,把思政课开在田野上、场馆里、科技小院中,通过“行走”的思政课,拓展教师视野,积累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

提升历史文化修养。历史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培养思政课教师的历史文化修养,不仅有助于丰富历史文化的知识储备,还能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学院加强教师“四史”教育,要求教师精读《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权威教材,准确把握跌宕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形成过程,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强化教师大历史观教育、群众史观教育、唯物史观教育,引导教师深入学习领悟“论丛史出”的研究方法、“以论带史”的叙述方法、“史论结合”的教学方法,学会用历史讲述理论。鼓励教师广泛涉猎史学书籍,增强教师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提升教师的历史文化修养。通过在史学领域的广泛涉猎,思政课教师不仅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还进一步提高了对文化传承、历史变迁的理解。

强化学情分析。为了杜绝思政课教师对学情分析停留于浅尝辄止的经验水平,以及对学情分析的针对性、深度不够的问题,学院鼓励思政课教师报名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通过贴近学生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学情分析判断能力。学院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学情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量化研究,开展深入的田野研究。与此同时,学院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学情分析培训,深入剖析加强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及其实践路径,激发思政教师开展学情分析的主动性,不断在实践中提升学情分析能力。

夯实中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学院针对中青年教师与刚入职教师两类不同群体,在充分了解其教学痛点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开展针对性培养。针对中青年教师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足的问题,学院引导其“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同时联系实际,开展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阐释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鼓励中青年教师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体系化、学理化的阐释,探索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表达,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教学语言、生活语言、群众语言、青年学生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接地气、冒热气”,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学生。

提升新入职教师教学水平。学院刚入职的思政课教师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来自非师范学校,缺乏教育学学习的经历。针对新入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痛点,学院加强培训,帮助新入职教师学会运用“问题链+对话链”的教学方法。培训深入讲解如何围绕“核心问题”,设计3个到5个逻辑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作为解决“核心问题”的支架;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知识建构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对话的方式将师生互动融入问题链教学,实现问题链教学的育人价值。通过系列培训,学院有效帮助新入职教师熟练掌握各类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筑根基”:筑牢教学文化建设基础

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文化建设,将教学质量保障视角从“制度”向“文化”转变,筑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文化根基。

营造以教学质量为本的教学文化。学院积极构建以教学质量为本的教学文化,包括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师教学,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师评价,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师教研,从评价体系、资源配置等多个维度向课堂倾斜。同时健全思政课质量监控体系,以“质量为本、持续改进”的理念完善信息的反馈与处理,高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监控教学全过程,推动已有的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含优秀课程)从“金课”向“金课堂”全方位跃升。在这样的教学文化氛围中,学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围绕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开展工作,切实解决了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问题,让教师的科研扎根于教学、生长于教学、回馈于教学,形成“教学启发科研—科研滋养教学—教研共生共荣”的闭环。

营造以“马+农”为特色的教学文化。学院积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于教学文化中,同时特别注重把农耕文化、河南农业大学自身的校园文化与教学文化结合,形成以“马”为文化底色、以“农”为文化特色的“马+农”教学文化。学院全力打造陶冶教师的教学文化,深度挖掘整合环境资源,在办公室、会议室、教研活动等场所充分融入“马+农”的设计元素,让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感受到教学文化的浸润,将“马+农”教学文化基因植入课程、植入教学,让学院“文化制度建设”转变为“活态传承”。经过长期以“马+农”为核心的教学文化建设,学院不仅帮助教师把“我和我的农大”“农业强国有农大”等系列故事讲得愈发鲜活、生动,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农业学科前沿、“三农”实践案例深度融合,实现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同频共振。在特色教学文化的带动下,学院切实增强了学生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意识,有效促进教师拓展自身的学术视野,实现教学能力的跃升和育人格局的重塑,形成了“以讲促研、以研促教、以教促长”的良性循环。

(杜志强 赵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