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上有15个“四绝”,你能知道其中多少?
中国人似乎对“四”字特别情有独钟,自古以来,常把许多美好的事物罗列四种(样),完美呈现,以求永恒。特别到了元明清三朝,此种行为渐趋明显,甚至到了无以加复的程度。例如,到了明情两代,文人画垄断了画坛,诗书画印结合的形式日臻完善,遂产生了诗、书、画、印四绝之说。
抚古思今,沉思良久,其实中国的四绝有很多,且目前依然具有不断发展之态势,如20世纪中国水墨画四绝即是一例。我大致梳理,列举十五个“四绝”如下: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一词源自何者?源起何时?尚未定论。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苏非“文房四宝”一词直接发明者。宋洪迈《歙砚说跋》,称苏氏文房谱于四宝堂,当由此而俗呼四宝,因增入书名,后来病其不雅,又改题耳。”宋梅尧臣《再和潘歙州纸砚》诗云:“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此诗说明,至少北宋时,社会上已广泛使用此词。
现在,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成了笔墨纸砚的代名词,更成了一种被赋予文化内涵的文雅名品。
2.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端砚、安徽歙县歙砚、甘肃洮州洮砚、山西绛县澄泥砚
四大名砚之称始于唐代,即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宋代澄泥砚兴起,其与端、歙、洮、红丝称为“五大名砚”。明代高濂《遵生八箋》:“砚为文房最要之具。”
端砚产自广东肇庆,肇庆古称端州,所产砚因称“端砚”,最早产于唐武德年间,有1300多年历史,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为最佳,与歙砚、易水砚,素来有“南端北易”之说。在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端砚最为称道,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于2000年封坑,故砚资源越来越少。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其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砚无论酷暑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有“哈气研墨”之说。宋朝张九成诗:“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歙砚全称“歙州砚”,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包括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县。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又称龙尾砚,而龙尾山则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石料出产地。之外,歙县、休宁县、祁门县亦产歙砚。歙砚极可能始于汉代,晋代及南北朝时不断出现,唐宋时已遍及中华;作为御赐品,始于唐末。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100多个品种。其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南唐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轼评“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之说。
洮砚全称“洮河石砚”、“洮河绿石”,有1300多年历史,四大名砚之一,砚材产自甘肃岷县、卓尼县一带洮河峡谷中。以发墨快、研墨细、不伤笔毫为特点。宋代既为文人所珍,苏轼《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制砚洮石有数种:一是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为上品。如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二是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惹人喜爱。三是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四是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之特点。
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有1000多年历史,四大名砚之一。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有多种颜色,也可一砚多色,讲究雕刻,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体形有圆、椭圆、半圆、正方、长方、随意形。质地细腻,如婴儿皮肤一般,而具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不损毫,滋润胜水特点,故前人多有赞誉。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难求,原因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加上石砚中佳砚理当比泥砚更胜一筹,流传久远者当比泥砚更多。至清代已没落衰微。现代澄泥砚从地域分有山西制、河南制和山东制三部分。山西色调鲜丽,河南色调沉着,山东厚实古朴。四大名砚其它三种均为石砚,山东泗水鲁柘砚和绛州澄泥砚是泥砚,与端、歙、洮三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3.四大名墨:北京一得阁、上海曹素功、李廷珪牌墨、胡开文牌墨
如为第五大名墨,在四大名墨基础上增加绩溪良才墨方可。墨分“松烟”和“油烟”两种,历经墨丸、墨锭(条)和墨汁三个阶段。百年以上的墨锭(块)称为古墨。
北京一得阁已有100多年历史。清同治年间,安徽谢松岱进京赶考,名落孙山,后想制墨,经多次试验制成同墨块效果相同的墨汁。同治四年,其在北京光琉璃厂44号开设第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名“一得阁”,亲书牌匾,这便是“一得阁”墨汁的来历。
徽墨发展至清代,质好量大,达历史最高水平,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制墨家。曹素功居“四家”之首,故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曹素功(1615年—1689年),安徽歙县岩镇人,名圣臣,字昌言,号素功,原名孺昌、一字荩庵,明末清初著名制墨高手。曹氏制墨,子孙相传,历十三代,绵延300多年。先后创“紫玉光”、“光琛”、 “天瑞”、“千秋光”等书画名墨及“豹囊丛赏”、“古钱”等集锦套墨,畅销日本和东南亚。现有上海墨厂曹素功、徽歙曹素功、徽州曹素功、敏楠氏曹素功等,以前二者为佳。
李廷珪牌墨,即南唐李廷珪父子所制之墨,为世人赞誉,人称“廷珪墨”,或称“新安香墨”,亦称“李墨”。其本姓奚,唐末随父李超自易水(河北易县)迁居歙县,南唐赐李姓。其墨取黄山松烟,制造精良,坚如玉,纹如犀,宋人称之“天下第一品”。明陶宗仪《辍耕录·墨》:“……廷珪父子之墨,始集大成……故世有‘奚廷珪墨’,又有‘李廷珪墨’。”庆历年间,一枚廷珪墨,卖到一万钱。明高濂《遵生八笺》:“李廷珪龙纹墨、双脊墨,千古称绝。”据说此墨存放五六十年后,仍“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所造墨“其坚利可削木”,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数百年,研磨时尚有“龙脑气”。
人所熟知金不换墨即属胡开文牌徽墨之一。胡开文徽墨自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胡天注创牌以来,已有240多年历史,屯溪胡开文徽墨厂是胡开文徽墨正宗传人。胡为徽州绩溪上庄人,是绩溪制墨世家中杰出墨师,曾为清廷造贡墨,誉满京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会金奖,其工艺精良,驰名中外,在海外亦称"唐墨"。现有屯溪胡开文、老胡开文、歙县胡开文、旌德胡开文、德记胡开文、龙井轩胡开文,前三者较好。
4.四大名笔:宣笔、湖笔、水笔、散卓笔
秦之前对毛笔叫法不一,楚称“聿”,燕称“弗”,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毛笔才有了统一名称。关于宣笔由来,自古就有蒙恬造笔之说,世称“蒙恬笔”。至隋唐、五代、宋诸朝,宣笔一直以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著称于世,列为“贡品” “御笔”,元后逐渐衰落。
湖笔因最先产于湖州善琏镇而得名,自宣笔衰落后,湖笔取而代之,风行于元、明、清三朝,奉为贡品。主要原料有羊毫,狼毫、紫毫,尤以羊毫色白毛细、锋嫩性柔而盛名。按纯净度分净、纯、宿三种。“净、纯”是指羊毫纯正无杂;“宿”指羊毛经夜晚“露宿”,自然脱脂,此毛制笔易上墨。笔杆选为浙西天目山北麓灵峰山下鸡笔竹。
水笔属湘笔中小楷一种。用时,笔头全开;用后套钢制笔帽,笔套内稍藏水分,以养护笔锋,因笔套内常保湿润而得名。笔头为兼毫,以短狼毫掺以白麻皮纤维为笔心,外围上一层兔毫。易于保藏,经久耐用。
散卓笔为唐宋名笔,属宣笔,为宣州诸葛氏创制,又称“诸葛笔”,在宋代颇流行。逐渐趋向软熟、散毫、虚锋,改变了晋前旧制。此笔“无心”,不用柱毫,而用一种或两种兽毫参差散立扎,笔毫软硬适中,具尖、齐、圆、健四德——有性能柔润、根基牢靠、久用不散、书写流畅之特点。笔毫长约寸半、一寸藏于笔中,一支笔可抵数支。
5.四大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唐颜真卿《祭侄稿》、宋苏轼《黄州寒食帖》、清傅山《丹枫阁记》
纵观中国行书发展史,离不开三位杰出书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代表作分别为《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帖》,三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简称“三大行书”。“四大行书”是在“三大行书”基础上增入傅山名品《丹枫阁记》而成,四行之说,似知者不多。
6.毛笔四德:尖、圆、齐、健
明屠龙《考槃余事·笔笺》:“笔毫要坚而尖;多而齐,并且色紫;用麻贴衬得法,则毫紧束而且饱圆;选用纯毫,加香狸角水得法,则经久耐用而且健劲。”这即是毛笔四德之说。“尖”要锋颖锐利,具有尖尖的笔锋,也指笔锋有聚拢力,不在笔心现空洞。“圆”指笔毫为圆锥状,开笔后毫毛充足,蓄墨能力强,中部和根部混圆饱满。“齐”指毛笔开笔后,笔锋捏扁或散开时为一条线,十分齐整。“健”指笔毫因书写变形后迅速恢复圆锥状,为笔毫弹性问题。
7.毛笔四大毫:羊毫、狼毫、兼毫、紫毫
羊毫用山羊毛制成,较柔软,吸墨量大,适写圆浑厚实的点画,比狼毫笔耐用。此笔以湖笔为多,价格较便宜,常见有大楷笔、京提、联锋、屏锋、顶锋、盖锋、条幅、玉笋、玉兰蕊、京楂等。狼毫亦作“狼豪”,用黄鼠狼毛制成,以中国东北产“关东辽毫”最佳。润滑而富有弹性,宜书宜画,以画为主。清梁同书《笔史·狼毫》:“笔有丰狐、蟓蛉、龙筋、虎仆及猩猩毛、狼豪。”狼毫其力介乎羊毫、紫毫之间。用两种以上之毫制笔为兼毫,一般以狼毫或紫毫与羊毫合制而成为主。一般将紫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比分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也有用羊毫与狼毫合二为一制成,以尺寸大小分小白云、中白云、大白云。紫毫,紫毫用紫色兔毛制成的笔,亦名紫毫笔、紫霜毫。有紫和花白之分。取白兔脊及尾。纯用紫毫,软而圆健,若兼花白,则坚强劲利。紫毫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南北方之兔毫坚劲程度不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以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所重。
尚有鸡毫、胎毛二笔,聊备一说。鸡毛即用鸡毛制作的毛笔,亦称鸡毫笔、鸡绒笔、鸡毛颖,属软毫系列,一般用公鸡胸前毛制作。制作时,先将鸡毛浸泡于水中,后用镊子将鸡毛一一筛选,再根据长短和质不同进行捆扎、晾干,切平根部装入笔杆腔内,将之胶住,鸡毫笔乃成。晋王羲之《笔经》:“岭外少兔,以鸡毛作笔,亦妙。”传北宋诸葛丰鸡毫笔制作极佳,苏轼常用之(见《东坡题跋》)。鸡毫笔头状若蒲公英,着墨后,吸足墨水似棉花球,笔软如棉团,具濡墨快、行笔易特点,难掌握、难储墨,字易流于松散无力。此笔需具有一定腕力和身体调度能力,方能驾驭。鸡毛笔尚有两类,一是提取公鸡胸前毛所制之笔,一是直接挑选所拔鸡毛制成之笔。前者属于软毫笔,制作费工,堪称良笔;后者属于散锋笔,制作粗劣,流于坊间。现散锋劣笔在广大书法爱好者使用较多,故似有劣笔驱逐良笔之势。
胎毛笔以初生婴儿第一次理的头发制成,历史悠久,自唐始制,有笔料、水盆、结头、蒲墩、装套、镶嵌、择笔、刻字八大工艺。相传古时书生赴京赶考,以胎毛笔为文中状元,故又称状元笔。因为婴儿初发制作而成,颇具灵性,故胎毛笔非常珍贵。我女儿一诺的胎毛我做了两支,一直珍藏,尚未开笔。
8.四大名纸:谢公笺、高丽纸、澄心堂纸、金粟笺纸
谢公笺是种经过加工的染色纸,为宋初谢景初创制,故得此名。谢氏受薛涛笺启发,在益州造出“十样蛮笺”,即10色书信专用纸——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纸色艳丽新颖,雅致有趣,与薛涛笺齐名。
高丽纸又名韩纸,古代高丽国所产贡纸。北宋陈槱《负暄野录》:“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厚于白皮纸,宋元明清时中国所用高丽纸,大多为桑皮纸。乾隆时有仿制高丽纸出现。
澄心堂纸为南唐徽州地区所产宣纸,据说“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在北宋已一纸难求了。如50尺为一幅,从头至尾,匀薄如蝉翼。南唐后主李煜特爱此纸,赞为“纸中之王”,并建堂藏之,故取此名。后世视为艺术瑰宝,宋欧阳修《和刘原父澄心纸》:“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宋梅尧臣诗曰:“澄心纸出新安郡,触月敲冰滑有余。潘候不独能致纸,罗纹细砚镌龙尾。”明董其昌得澄心堂纸感慨说:“此纸不敢书。” 宋蔡襄52岁用此纸写过尺牍,即《澄心堂帖》。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
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佛教,全国印经之风盛行,为适应这种需要,当时歙州专门生产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经纸硬黄纸,又名蜡黄经纸。金粟寺在浙江海盐金粟山下,因寺内抄经需纸特多,故纸名“金粟笺”。它质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色美丽,寿命很长,虽历千年,犹如新制。
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名,有1500余年历史。具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中之王”、“纸寿千年”之誉。原材料为青檀和稻草等农产品。按加工方法分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生宣、半熟宣和熟宣(又分蜡宣、矾宣、色宣、色矾宣)。按原料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按规格分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多种;按厚薄分为扎花、绵连、单宣、重单、夹宣、二层、多层等;按纸纹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特制等。“四大名纸”几乎成了“过去式”,是被束之高阁的历史名品,可望而不可即,现在的名牌宣纸,有红星、汪六吉、桃记、星月等,特别是红星宣纸适于收藏。
9.书法四体:真、草、隶、篆
真即正书、楷书,亦含魏碑一系。草即草书,包括狂草(大草)、小草、章草。行即行书,有行楷、行草之分,在楷草之间者为行书。篆即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及小篆。四体之外,尚有五体、七体之说。五体在四体之上加行书,即真、草、隶、篆、行,七体增入甲骨文和金文,即甲、金、篆、隶、楷、行、草。我有诗云:“赤橙黄绿青蓝紫,甲金篆隶楷行草。”字体除七体外尚有多种,如鸟虫书、飞白、瘦金体、破体等,达几十种之众。如再多的话,就涉及书体和字体之论了。真、草、隶、篆、行是书体,颜体、柳体、欧体、赵体是字体。
10.楷书四大类:大楷、寸楷、中楷、小楷
大楷为较大楷体,之上为榜书大字。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其不仅包括正书一体。寸楷约如方寸大小般的楷书。中楷为1.5厘米以上至2.5厘米之内的楷书。小楷是1.5厘米以内的楷书小字,又称“蝇头小楷”,传锺繇所创,脱胎汉隶,以晋唐小楷最为显赫,如锺繇《宣示帖》、《荐季直表》,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唐钟绍京《灵飞经》等,另元明小楷尚值一学,如元赵孟頫、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墨迹。明清小楷,馆阁一体,了无生气,乌黑光亮,远离为妙。
11.楷书四大家:唐欧阳询、唐颜真卿、唐柳公权、元赵孟頫
欧、颜、柳为唐书巨匠,唐书全面开花,唯楷草宏盛,具“尚法”之誉。欧盛其前,颜续其后,柳姿善美,颜柳并称,非一是之誉。及至元初,赵氏一出,影响元明清三朝,实集晋唐之大成者,故世人将其与欧阳柳并称,为四家之数,至今炽盛。
《九成宫》可谓欧阳询楷书登峰造极之作。用笔慎重、严谨,被视为“楷法极则”。宋《宣和书谱》誉之“翰墨之冠”,元赵孟頫说:“清和秀健,古今一人。”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正书第一”。
颜真卿楷书代表作尤以中年《多宝塔碑》、老年《颜勤礼碑》、晚年《麻姑山仙坛记》三碑名头较响。如《勤礼碑》,宋为人知,元明入土,民国重现。结字端庄,宽润疏朗,气势雄强,骨架开阔,方形外拓,与《麻姑山》双峰并峙。
柳公权楷书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二碑。如《神策军碑》记录回鹘汗国灭亡及安辑没斯来降等事,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原碑藏于禁宫,拓片流传较少。
赵孟頫书法成就主要为楷行二体,楷书《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碑》为其代表作。而小楷成就实为最高,《汲黯传》堪称名品。赵在帖末自谓“得唐人遗风笔意”,可见他也自认为得意之作。
12.初唐楷书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简称“初唐四家”,四家实为三家,故日学界称欧、褚、虞为“初唐三大家”。薛稷未脱褚书底色,地位较弱,似有凑数之嫌。欧阳询又被称为“楷书四家”,此处不予浅说。
虞世南初唐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尤以文章著名,太宗谓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跟智永习书,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书论有《笔髓论》、《书旨述》, 碑刻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墨本有《汝南公主墓志铭》、《兰亭序摹本》等。
褚遂良世称“褚河南”,博涉经史,工于隶楷,善于书鉴。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墨迹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等。
薛稷好古博雅,辞章甚美,政事之余,致力书画,绘画尤精画鹤。书法师承于褚,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别为一家,存世《信行禅师碑》为代表作。
13.龙门四品:《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
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内,北魏时士大夫阶层崇尚开凿造像,附刻“造像题记”,现存洞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10万余尊,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块,这些题记碑碣处于解散隶体向楷书过渡的状态,属于中国北魏时书法艺术瑰宝,是中国书法艺术长河中璀璨明珠。清黄易最早在龙门石窟拓此四碑,誉为四品。后又有十品、二十品之谓。龙门四品为北魏时书法代表作。
14.草书四大高峰:汉张芝、唐张旭、唐怀素、宋黄庭坚
中国草书四高峰亦有汉张芝、唐张旭、唐怀素、清王铎一说。检点狂草历史,有七人不容忽视,汉代张芝,晋代二王,唐代张怀,宋代涪翁,清初王铎。其实,20世纪的于右任、毛泽东、林散之、马世晓,为百年之代表人物,可为四绝,还未形成共识而已。
15.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四家亦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一说。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家之一,和父苏洵,弟苏辙世称“三苏”。仅书画论,他是宋代文人画中坚,其书法超过绘画,为宋代尚意新风领袖,居四家之首。少负才名,博通经史,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几经起落,随缘自适,死于常州。其书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瀚气息,如其学问一样,难测端倪,长于行、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艺术美感。传世名迹有《黄州寒食帖》、《前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后与苏齐名,被誉“苏黄”。成就一是诗,开创江西诗派;二是书法,兼擅行、草书。初以周越师,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砚柱铭》等传世名迹。
米芾个性怪异,遇石称兄,人称“米颠”;诏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山水”;书法功力深厚,自称“集古字”。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在“宋四家”中首屈一指。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之特点,有《苕溪诗帖》、《蜀素帖》等传世名迹。
蔡襄学识渊博,讲究信义,宋四家中,辈份应在苏、黄、米之上。书法取法晋唐,讲究法度,其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淳淡婉美,草书参用飞白法,谓之“散草”,自成一体,非常精妙,有一缕春风拂面,妍丽温雅气息,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等传世名迹。
蔡京与蔡襄是堂兄弟。蔡京,一代奸雄,为“六贼”之一,书法姿媚豪健、痛快沉着,尤擅行书,形似米南宫,与保待“古法”蔡襄相比,蔡京似乎更富新意,更能体现宋“尚意”情趣。存世书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
苏之天然,黄之劲健,米之纵逸,襄之端庄,京之姿媚,各具仪态,称一时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