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冀云长镜头丨去博物馆,看的是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1:51:00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

自1977年创立至今,

这个节日始终在努力吸引公众

了解、参与、关注博物馆事业。

其实,如今的公众何止是关注,

“博物馆热”早已超越了一节一时。

据统计,

今年春节、“五一”两个长假,

全国博物馆日均接待观众

都超过了千万人次,

相当于每天都有

一个小国家的人口在逛博物馆。

在这个动动指尖可知天下的时代,

在这些珍贵而又忙碌的假期,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走进博物馆?

他们在看什么?

“妈妈快看,

这个小朋友在跟我说话呢!”

2月16日,

河北博物院南区二楼

数字珍宝游文物互动体验区,

7岁的张朵朵惊喜地交到一个

“宋朝的小朋友”。

只见屏幕中,

宋磁州窑白釉黑彩童子蹴鞠纹枕上,

小童子站立起来,伸伸懒腰,

邀请张朵朵为他发球。

童子将球踢出去,

屏幕瞬间“破碎”。

“吓了我一跳!”

张朵朵兴奋地说。

刚说完,屏幕已经恢复如初,

小童子又向她讲起了

这个枕头的小秘密……

2025年2月23日,在河北博物院南区二楼数字珍宝游文物互动体验区,市民通过数字技术体验文物的无穷魅力。石家庄日报记者 郄磊 摄

小朋友们不亦乐乎,

“大朋友们”也在这儿

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彩绘石散乐浮雕上的

箜篌、筝、琵琶,

再次奏响千年前的旋律,

让人瞬间穿越回“古代音乐会”;

铜朱雀衔环杯上的朱雀,

也重现它的神秘面貌,展翅星空,

从遥远的过去翩然飞来……

在河北博物院,

一件件千年国宝、镇馆之藏,

通过数字技术“活”起来,

连连引得游客赞叹。

2024年10月1日,“光影河博·数字艺术沉浸体验”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图为互动体验展示。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恬 摄

科技和创新,

让古老的文物迎来新生。

虚拟现实、AI创作、数字互动……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

一眼千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

如今的博物馆,

是一个充满新体验、新惊喜的所在。

这里不仅带给人

身临其境的穿越感、奇观感,

还让“高冷”、厚重的历史文物

以最亲切的方式、最低的门槛迎接

寻常百姓的到来。

可感、可知、可参与的逛展,

激活了文物的生命力,

也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和热情,

在有趣、有料、有学的体验中,

人们收获到在其他场所

很难实现的精神满足。

越来越多“活”起来的文物“火”起来,

仅仅是因为它们好玩、好看吗?

事实上,真正让它们独一无二的

还是其携带的历史文化基因。

有独特的创意,

又深具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

正是因此打动了消费者的心。

2025年3月25日,一名来自山东的游客(前左)成为第100万件凤冠冰箱贴的购买者。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几样东西能展现

定州当地的文化特色,还很时尚。”

5月7日,

在定州博物馆文创产品购物店内,

天津游客张莉正在展示她的购物收获。

“我想带回去,通过这些文创产品

和家人朋友分享我的这趟旅行。”

定州博物馆馆舍冰箱贴。图片来源:定州文化和旅游微信公众号

定州博物馆馆藏文物10万多件,

其中国家珍贵文物965件,

我国总共有195件/套

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这座县级博物馆就有两件。

它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知名文化学者蒙曼赞为:

“县级博物馆的天花板”。

定州博物馆以文化为底色推陈出新,

开发了15个品类700多种

个性鲜明的文创产品。

据馆长介绍,“五一”假期

文创产品购物店销售额

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16%。

2025年3月25日,观众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持续升温的“文博热”浪潮中,

一个个文创“显眼包”

绝对是绕不开的存在。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端皇后凤冠、

四川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大面具、

河北博物院长信宫灯、

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

都成了“网红明星”。

当人们走近历史文物,

自然会去了解它、研究它,

继而会惊喜地发现

其中蕴藏的博大精深:

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

彰显着“马踏飞燕”的勇武精神;

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

体现着古蜀先民对万物的理解思考;

国博明孝端皇后凤冠,

花丝金龙、点翠花型、九龙九凤,

代表着极致繁复与精巧的顶流审美……

2024年12月11日,游客在河北博物院文化创意空间选购产品。新华社发(陈其保摄)

博物馆,

是文化的“存储卡”、

历史的“解码器”,

更是精神的“助推器”。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不论是反映文明史的历史文物,

还是深具审美意义的艺术品,

不论是勾勒自然演进的古生物遗存,

还是彰显科技进步的现代展品,

无不在潜移默化中

帮助人们开拓视野、滋养心灵。

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

作为一个地域标志性文化符号,

博物馆记录着城市的文脉和基因,

也是当地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

游客在河北省保定市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内参观 (2024年4月25日摄) 杨世尧摄 /《瞭望》新闻周刊

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

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之一,

位于保定市的中国古动物馆

自去年1月对公众开放以来,

成为游客和市民打卡的

文旅新地标、京津冀科普研学基地。

世界唯一的董氏中华猛龙骨架标本、

长达35米的中加马门溪龙化石……

多个展品成了古动物馆的

“镇馆之宝”和明星展品,

吸引了大量游客。

今年"五一"假期,这座博物馆的

接待量超过3万人次,

去年累计游客接待人次

更是达到 170 万。

2025年5月3日,观众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参观。新华社发(许传宝摄)

立起一座馆,带火一座城。

当博物馆融入城市的发展,

曾经阳春白雪的文化殿堂,

就能成为城市消费的新引擎、

城市活力的新名片。

数据显示,2024年,

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

超14亿人次,

较2023年的12.9亿人次

再创新高。

2025年5月3日,游客在邯郸市博物馆参观。 新华社发(郝群英摄)

博物馆的“泼天流量”,

带火了一众新模式、新产业:

IP文创、沉浸体验、

研学旅游、咖啡消费……

如今,新中式、国潮风

越来越被年轻人接受、追捧,

作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博物馆,

在吃穿用、游购娱等方方面面

都迎来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潜力。

如今的博物馆,

不仅是一座城市的“里子”,

也能是最光鲜引人的“面子”,

相信随着“文博热”的持续,

博物馆将继续通过各类创新,

为城市,为城市中的人,

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网、新华社新媒体、中国新闻网、青瞳视角、凤凰周刊、河北日报、冀时客户端、河北省文物局官网、河北文旅微信公众号等;图片来源: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河北日报客户端、石家庄日报、定州文化和旅游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