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沙漠玫瑰们的“硬核”人生:火箭尾焰里书写星辰大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7:58:00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名“东风航天城”,是我国综合性导弹试验基地,也是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在神秘的巴丹吉林沙漠,有一种特殊的“植物”——沙漠玫瑰,那是一种生长在沙漠里的簇群玫瑰样石头,经过长期的自然变迁而形成,由一瓣瓣石瓣拥合而成,它像极了东风这片土地上的女性航天科技工作者:外表玫瑰般柔丽,内心磐石般坚毅。

为数据“验骨”

在去往东风中心保障任务的路上,成玉望着远方的发射塔架陷入深思。她知道,此刻,还有无数和她一样在各个岗位工作的科技人员,他们或穿梭在十几层的塔架平台巡逻,或在监测各设备运行情况,或在各大厅守护着自己的岗位……

她已经有些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参加载人航天任务了,航天员出征前,成玉和同事们先后到达自己的岗位,大家各就各位,开机、检查设备、核对数据……一切准备就绪,正式进入备战状态。

作为东风航天城“神经中枢”的一部分,航天发射场所有的数据都要从东风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经过,像神经元一样经处理分析后分发至各系统。

自“921工程”立项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经过了33年的蓬勃发展,载人发射场航天测控数据处理系统也伴随“921工程”一路走来,相比最初的数据处理系统,现在使用的新一代航天测控数据处理系统更加稳定可靠,能够满足遥外测数据的实时与事后处理分析,是载人航天发射场数据传输的重要“枢纽”。

这套新一代航天测控数据处理系统就是成玉所在的数据处理团队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航天发射逐渐呈现超高密度、超高强度、超高难度的特征,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航天测控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国产化迫在眉睫。

“数据工作十分细致也十分繁琐,数据人是要努力做‘匠人’的,没有匠人精神,很难将数据工作做好。”成玉经常这样说,数据工作对于数据人的考验,就像载人航天精神里说的那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一套成熟的系统问世,离不开软件编写人员的研发,也离不开软件测试人员的检测。

航天测控数据处理系统研发过程中,成玉负责该系统国产化的测试工作,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如果说拆解代码、分析代码的“看骨”行为是基础操作,编写代码、实现目的的“画骨”行为就属于进阶技能,而负责测试的成玉则属于“验骨”的人。

“验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想要检查出病症,首先要了解熟悉病症。软件测试也是一样,需要深入了解原程序的原理和机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用程序说话是数据人的习惯,也是“精益求精”的数据“匠人”的日常,白盒测试、黑盒测试,正向测试,反向测试……在完成该系统国产化过程中,她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只有蓄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才能保持行动力一往无前。

静谧晨曦里的一缕缕白光,广袤大地上的一声声轰鸣,刺破苍穹的一束束尾焰,这座室外小城的每一个朝起夕落似乎都在平凡的日子里成为见证了她的成长。

用算法拓宽窗口

同样坚韧的,还有和沙漠玫瑰一样扎根在戈壁数十年的郑丹博士。

“3、2、1,点火!”

“点火”口令发出的刹那间,橘红色的火焰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火光点亮大地,脚下传来巨大的震颤,火箭拖着灼目的尾焰向着星辰远方奔去,托举着神舟载人飞船直插云霄。

郑丹负责载人飞行任务中测发流程的判读和指示,每一个测发关键节点的判读和信息发送都从她手里点击“确认”。

一连串的指令下达,比一场激烈的赛事解说更扣人心弦,郑丹熟练专注地操作着手中每一个按钮。

近年来,中心党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装备优势、数据优势、人才优势,与3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立先进微纳卫星技术研制联合实验室、航天搜救无人机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液体推进剂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多个联合创新实验室。

中心以联合实验室为载体,对重点项目、关键技术进行聚力攻关,充分吸纳地方优质资源,不断丰富合作内容,在该模式的带动下,航天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实验室的成立为郑丹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课题,在她承担的试验任务中,她对飞行器进行了建模仿真,飞行器仿真模型就像她的老师一样,一步步指导解决她每一个难题,让她无法跳过任何知识漏洞,因为任何一个细节失误都会导致仿真运行失败。

在虚拟世界里满足自己设计飞行器的愿望,对她来说本身就是一件快乐且幸福的事。

郑丹做飞行器仿真研究前后进行了近三年时间,建立了仿真平台,该平台能对各种飞行器进行同时仿真,实现了效率和质量的突破。最初她做这些研究并不是以改变窗口为目的,仅仅是为了掌握新型航天器的性能,但意外发现其中一些方法能够让发射窗口变得更宽。

当研究成果在某重大型号任务中被试验队采纳后,那一刻,努力的意义被具象化了。

自实验室成立以来,郑丹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对于发射场新功能的开拓作用较为明显,让她倍感欣慰的是作为一个航天人最朴素的愿望,即为航天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从7天到3分钟

神舟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后,便进入预定轨道。

工作近30年的安金霞博士,经常会回忆起20多年前的载人首飞任务,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夙愿的那个上午,华夏儿女“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令她内心汹涌澎湃。

东风中心飞行试验评估中心大厅里,东风航天城的科技工作者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开始生成火箭飞行快速评估报告,这个过程仅用了1—3分钟。而曾经,航天发射任务评估报告周期一般需要3—7天时间,如出现故障,周期则会更长。

“飞行结果评估”是航天发射场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指挥决策、评定航天发射任务成败的重要依据。每次火箭发射后,大家最关注的事儿就是本次任务是否成功,曾经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事如今压缩到分钟级,这对于评估能力和效率来说是质的飞跃。

“‘飞行试验评估中心’这个名字是我起的。”谈起评估中心,安金霞博士高兴地就像谈起自己一手喂大的孩子,“我现在依然觉得当时的我们干了很漂亮的一件事情,我们有一个业务能力非常过硬的团队。”

安金霞2000年来到东风工作,飞行试验评估中心总体规划设计是她的第一个“孩子”,如今的火箭飞行评估系统不但为指挥员和各岗位评估人员提供了一体化全流程的软硬件平台和环境,也实现了火箭正常飞行情况下1分钟内给出评定结果,10分钟内给出快速分析评定报告,异常情况下30分钟给出故障初步定位结论,并在一体化指显系统中在线发布。

“多做有意义的事儿,多做有价值的事儿。”在建设评估中心的过程中,每当遇到困难,安金霞总会回想起这句话,“这也成为我这十年来干事业的一个基本原则。”

有了这样的信念和动力,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如何给中心创造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有价值的事上。

评估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不同专业不同力量因为共同事业聚集在一起全神贯注完成的一件事儿。

“我们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是由所有航天人共同努力成就的,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最终是要看其在整个任务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体现什么价值、贡献什么力量。”安金霞期望的是它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完善,在航天发射试验评估和装备试验鉴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东风航天城的女性科技工作者是大漠孤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们宛若沙漠玫瑰,在粗犷的浩瀚漠海里摇曳生姿,勇于攻坚、善于创新,艰苦奋斗、赓续传承,彰显着新时代航天女性的蓬勃力量。

原标题:《沙漠玫瑰们的“硬核”人生:火箭尾焰里书写星辰大海》

栏目主编:樊江洪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俱鹤飞 余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