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证监会召开2025年中会议 将推出深化创业板改革一揽子举措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20:2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坪

近日,证监会召开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内外部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困难挑战不少,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宏观政策预期的确定性、中国资产估值修复的确定性等更为保持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会议指出,要“深化改革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推动科创板改革举措落地,推出深化创业板改革的一揽子举措,持续推进债券、期货产品和服务创新。”

回望上半年,资本市场以“双创板”改革为抓手,聚焦支持科技创新,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态势愈发明显。

今年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将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不久后,深交所官网显示,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普微”)作为创业板首个未盈利企业首发申请获受理。

与此同时,深交所还明确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适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的范围、具体认定标准、信息披露要求、中介机构核查要求和募集资金监管要求等具体事项。为强化指数表征作用,深交所日前宣布修订创业板综合指数编制方案,引入风险警示股票月度剔除机制等。

包容性持续提升

当前,深交所在更广层面提升制度包容性、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信号正持续释放。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之初,深交所就制定了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标准及配套监管安排,为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预留了空间。后续,深交所发布《关于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相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相关适用标准和行业范围。

大普微作为首家未盈利企业申报创业板上市,意味着创业板未盈利上市标准正式落地。

公开资料显示,大普微产品主要应用于互联网、云计算、通信运营商、AI模型训练和推理等,下游客户和最终使用方覆盖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服务器厂商、三大通信运营商、知名金融和电力企业等,已实现对国外互联网企业的批量销售,有力推动企业级 SSD 的国产化进程。根据IDC最新数据,国内企业级SSD市场中公司出货量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6.4%,逐步扩大国产化。

业内人士认为,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有助于进一步加大板块对优质科技企业的包容性、适应性和精准支持力度,引导更多先进生产要素向科技领域聚集,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

事实上,在很多科创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前期的高投入是必经之路。

相比传统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初期阶段需更长久的资本支持,而引导未实现盈利的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有助于解决国内科技企业发展早期缺乏资金的巨大压力,给予它们成长所需的时间和资源。

以纳斯达克等境外成熟市场为例,亚马逊、特斯拉等科技企业上市时均未盈利,上市后也表现出业绩的波动性,但当技术成熟推广应用之后,其成长速度惊人。

据记者了解,深交所正在进一步深化创业板改革,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构建从“IP”到“IPO”再到上市后做优做强的全周期、接力式服务体系。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记者表示,新一轮改革以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为核心,精准服务未盈利科技企业,助力其突破融资瓶颈、跨越“死亡谷”。

明确“轻资产、高研发”标准

在支持未盈利企业 IPO 的同时,深交所还明确了创业板“轻资产、高研发”认定标准,以便利更多科技企业再融资补流。

6月30日,深交所发布《股票发行上市审核业务指引第8号——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以下简称《指引》),明确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适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的范围、具体认定标准、信息披露要求、中介机构核查要求和募集资金监管要求等具体事项,达标企业将突破30%的再融资补流上限。

根据《指引》,满足轻资产标准的企业,最近一年末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土地使用权、使用权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以及其他通过资本性支出形成的实物资产合计占总资产比重不高于20%。

满足高研发投入特点的企业,最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低于15%;或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不低于3亿元且最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低于3%。

据了解,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无研发人员占比要求,对于适用研发投入不低于3亿元标准的上市公司,新增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3%的底线要求,以有效保障研发投入质量,避免仅因规模体量大而满足“高研发投入”标准。

此外,《指引》明确,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风险警示的,发行证券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的比例不得超过募集资金总额的30%,体现出“扶优限劣”的监管导向。

经初步测算,符合创业板“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标准的上市公司共计200余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迈瑞医疗、华大九天、智飞生物、江波龙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基本在以上标准的覆盖范围内。

行业人士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超六成,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亟需通过融资加快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些上市公司通常具有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非资本性支出金额较高等典型特征,对资金使用灵活度有较大需求。本次明确认定标准,增强了制度的适应性,符合相关标准的上市公司不再受30%补流比例限制,无需提前规划资本性支出项目,有效提升了相关公司融资灵活性,助推其加大主营业务相关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的设置,也将进一步巩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创新成色。

2022年至2024年,138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累计研发投入中位数为2.09亿元,研发投入占比中位数为6.47%。此次《指引》将“高研发投入”标准中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下限确定为3亿元,研发占比下限确定为15%,显著高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中间水平。

升级编制方案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

创业板作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一直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历经近十六年发展,创业板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培育了一批聚焦主业、坚守创新、业绩优良的优质科技企业,板块“优创新、高成长”属性越发鲜明。截至目前,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382家,总市值超13万亿元。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占比分别接近九成和七成,板块公司总体研发强度超5%,近半数公司在上市后营收翻番、市值涨幅翻番。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相关公司总市值超9万亿元,占板块比重高达75%。

近期,为强化指数表征作用,深交所还宣布修订创业板综合指数编制方案,一是引入风险警示股票月度剔除机制,剔除被交易所实施风险警示的样本股。二是引入ESG负面剔除机制,剔除国证ESG评级在C级及以下的样本股。

修订后,创业板综样本股1316只,覆盖95%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总市值覆盖率98%,指数表征作用得到强化,样本股质量和指数可投性进一步提升。

东财基金表示,本次指数革新优中选优,通过剔除ST企业及ESG负面企业,主动防范尾部风险,为投资者严筛把关。焕然一新的创业板综指,既保留了原来的广泛代表性,又通过严选标准保障质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市场资金的关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