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车与路的变奏曲
公交线路优化调整40余条、轨道交通“一环六横四纵”格局加速形成、慢行系统加快建设、新能源车辆占比不断提升……新的一年,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突然发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又在悄悄变化着。

每500米就有一个公交站
小区内就是公交车始发站,三站之后就是地铁八通线,公交与地铁的无缝接驳让通州区朗芳园的居民十分开心。今年T107路的始发站由“花石匠小区东”延伸至“东安路”,虽然只有一站,但是方便了朗芳园小区上百人的出行。
北京公交集团客五分公司运营管理部副经理刘京隆介绍,客五分公司共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0余条,包括撤销、增站等。其中为解决临河里街道朗芳园、宋庄地区含章园和六合新村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公交出行,通过到属地交通部门、街道、居委会实地走访调研,优化调整T107路、专82路、专118路进入社区,增加社区居民到轨道的公交出行,使得乘客步行距离大幅缩短,公交出行更加便利,尤其在短途出行中,公交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不仅到地铁站快了,看病也方便了。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后,客五分公司又通过新开、调整5条公交线路,方便市民就医出行。
目前,通州城区内已完成每500米左右一处公交站的设置。刘京隆介绍,公交站位的设置,旨在提升公共交通的便捷性,方便市民乘客的公交出行,同时也是鼓励倡导市民绿色出行的体现。近几年,随着副中心规划建设的不断提升,公交企业在属地交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持续优化公交与轨道换乘站点布局、增设公交站位、缩短站位距离,实现绿色出行。
此外,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副中心与北三县的协同发展越来越紧密,在交通出行方面也有显著提升。去年,客五分公司结合副中心的规划发展,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提升出行效率,加强副中心与北三县地区的公交通勤服务。
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副中心布局的重点建设项目,在提升通州及周边地区医疗水平的同时,也能让河北廊坊北三县的居民有机会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刘京隆说,为了方便北三县市民来医院就医,客五分公司结合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开诊,优化调整2条常规线路、新开3条通医专线。同时随着副中心不断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北三县居民到副中心上班,为加强副中心与北三县公交通勤服务,客五分公司以乘客需求为导向,去年将816路终点站调整至东小营公交场站,满足了大厂、三河地区乘客到副中心的公交通勤需求,让乘客们可以与地铁无缝衔接。
多条轨道交通正在结网
家住龙旺庄小区的韩女士家附近一处被铁皮围挡的施工现场,里面传来机器的阵阵轰鸣声。“听说是在建地铁站,到时候出门应该会方便不少!”这座正在施工的龙旺庄站,正是未来将贯穿副中心南北多个重点区域的“大动脉”——轨道交通M101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长18公里的M101线共设14座车站,线路北起商务园站,沿商通大道、潞苑五街、芙蓉东路、张凤路和张梁路布设,终点为张家湾东站,将通州商务园、潞苑居住区、运河商务区、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市民文化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多个重点功能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地铁M101线设置6座换乘站,可以与3号线、平谷线、6号线相连接实现换乘,将有效缓解城市副中心居民南北向出行的交通难题,也将促进城市副中心与外部区域的联通。此外,绿色文明施工也将贯穿项目建设始终,项目将在机械化施工、地下水处理、绿色建造、综合减震降噪等方面提升“含绿量”,努力建设绿建三星的标杆线路,预计于2027年底实现通车。
视线转到东六环边,片片“京帆”昭示着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目前,该枢纽的铁路站台结构已经完成建设,正在进行精装修,预计2025年底基本建成。未来这里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集成2条城际铁路、4条轨道交通、1条市郊铁路、15条公交接驳线路,实现15分钟直达首都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机场和河北唐山,1小时到达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高效辐射京津冀、快速连接中心城区、便捷服务副中心。
目前,北京地铁6号线、7号线、八通线、亦庄线、17号线南段,市郊铁路副中心线等轨道交通线已相继汇聚城市副中心;M101线一期、地铁22号线、6号线南延、京唐城际铁路北京段、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正在加快建设;东夏园交通枢纽已建成投用;通马路、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完工;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一环六横四纵”格局正加速形成。其中,一环即城市副中心内部环线M102线;六横包括6号线、22号线(平谷线)、八通线、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京唐城际、7号线;四纵包括17号线、M101线、怀兴城际铁路、市郊铁路通密线。
越织越密的轨道交通网络,将为市民提供更加环保、便捷、高效的出行选择,为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慢行通道变得又绿又长
漫步林荫,骑行绿道,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出行选择,慢行系统建设也是绿色交通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运潮减河上,一座“绿色长廊”正悄然架起。北京城市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工程北起宋庄文化区南街,南至东古城街,路线全长约3公里,其中地面段长度约为2.8公里,桥梁段长约206米,工程预计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将为市民提供休闲漫步、骑游观景的慢行通道。
“伴随着行政办公区二期投入使用,从含章园到行政办公区的通勤压力增大,现在得从含章园向东走到通济路,再穿丁各庄桥绕行,开车需要40分钟。但其实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1.8公里,工程完工后骑自行车只需15分钟,骑电动车只需8分钟,两地通行时间将大幅缩短。”建设单位北投集团建管中心工程主管刘亭君向记者介绍。
整条线路中间将铺设5米的骑行道,两侧铺设各2米的慢步行道,跨河桥面加宽,并增设观景平台,让市民们在骑行漫步之余,可以小憩片刻,凭栏观景,夜晚桥身还会亮起灯光。目前,工程北段桥梁建设和北段道路的路基建设已经完成,从已完工半幅的景观桥上俯瞰,桥身和两岸树影倒映在水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更有意思的是,这段路还可穿过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段,利用了公园内长530米、宽约3.5米的一条贯通南北的已建成园路,可满足双向两车道骑行。刘亭君介绍,项目沿线还将打造8个停车驿站,每个区域能容纳30至50辆自行车停放,路线南端还将连至地铁22号线(平谷线)政务中心站,供市民实现“绿色换乘”。“这一工程将起到示范作用,从远景规划看,工程有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与六环高线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等相连,在城市副中心搭起四通八达的‘绿色长廊’,甚至让市民可以一路骑到河北、天津,将来可能一天骑个200公里路线都不重复。”刘亭君说。
目前,城市副中心正在全面推进慢行交通友好型城区建设,已完成京津公路、武兴路等9条道路慢行优化,完成北苑和温榆河三网融合示范区、通州发展大厦周边自行车优先标志增设及自行车道彩铺、吉祥路路段慢行改造施工,同时有序开展共享电单车试点运营,为副中心绿色出行服务注入新活力。
新能源汽车变得越来越多
“现在打车,车里安静多了,空气也更清新了,感觉整个城市都变得更‘绿色’了!”家住副中心的李女士明显感受到新能源车辆越来越多,出行体验也变得更加舒适。
记者从通州区交通委了解到,2024年全区积极开展燃油巡游出租车淘汰工作,累计淘汰燃油出租车496辆,更新新能源出租车343辆。目前通州区共有巡游出租企业12家,巡游电动出租车1675辆,新能源占比(除个体外)已提高至100%。此外,2024年通州区新增旅游客运车辆20辆,均为新能源客车。在汽车租赁领域,全区备案车辆共计6288辆,其中新能源车辆5898辆,占比达93.7%。在货运方面,新能源车辆比例也持续提升,2024年至今,通州区累计报废国四重型营运货车883辆,新能源货车增至574辆,不断为低碳出行提供有力支持。
绿色公交车也越来越多。北京公交集团客五分公司科技信息部经理管鑫羽介绍,目前全区共有客五分公司公交车1300部左右,其中依靠纯电、油电增程、气电增程为动力方式的新能源车辆1072部。“北京城市副中心范围内客五分公司新能源车辆共计548部,其中纯电动车辆440部、油电增程车辆63部、气电增程车辆45部。”管鑫羽说。
2018年开始,通州区的公交车便陆续更换为新能源车辆,2019年位于土桥的客五分公司第三车队充电场站投入使用。管鑫羽介绍,充电场站共有64个充电桩,是北京东部地区较大的充电场站,每天来此充电的公交车辆不计其数,助力全区新能源公交车的更新换代。下一步将根据逐年的车辆整体更新计划,逐步将传统能源车辆更新为新能源车辆,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节能环保作出贡献。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作者:李若晨
记者:张群琛
流程编辑:U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