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这家地方博物馆,级别比相邻的殷墟还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9:54:00    

在以殷墟闻名于世的河南安阳,如今有两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一家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另一家是安阳博物馆。

距离安阳博物馆直线距离不到7公里的殷墟博物馆居然不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事实如此,因为去年新馆开放的殷墟博物馆,需要再等两年才能申请一级博物馆。

安阳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5月 图据:安阳博物馆

安阳博物馆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余平方米,现拥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包括化石、青铜器、甲骨、玉器、石刻、陶瓷器、货币、书画及近现代文物等类别。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安阳的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和甲骨文等珍贵文物。除了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殷墟博物馆之外,安阳博物馆的众多珍贵文物,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着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的灿烂文明。

上个月,安阳博物馆的两件国家一级文物商“回”纹青铜铙和“父乙车衢”青铜觚(gū)正式更名完成,其中的“父乙车衢”被更名为“父乙车徙”。

为青铜器定名的历史,已有一千余年。北宋时期金石学兴起,当时的金石学家对于有铭文注明器物名称的古青铜器,以“自铭优先”的原则对夏商周三代的器物进行分类;对于没有铭文注明的器物,则以“无名从古”的原则,参考《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儒家经典礼制文献来确定商周青铜器觚(gū)、爵、斝(jiǎ)、卣(yǒu)、瓿(bù)的类名。确定类名之后,在采用类名缀加器物铭文、器形或纹饰特征的方法对器物最终定名,使每一件器物都有自己的专用名。

“父乙车衢”青铜觚,就是因其圈足内侧铸造有铭文“父乙车衢”而得名的。铭文中的“车衢”,推测为商代某一族名;父乙,指名为“乙”的父辈。根据最新研究,“衢”字应为“徙”字。因此“父乙车徙”,就是车徙族人为名叫“乙”的父辈所制作的青铜觚。

安阳博物馆藏“父乙车徙”青铜觚。尺寸:口径20.5cm、腹径5.25 cm、高37cm 图据:视觉中国

这件青铜觚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于殷墟遗址,但1958年其被移交给安阳博物馆时,器物毁坏程度非常严重,以致很难确定其种类。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毁物葬”所致,即在器物入土前故意毁坏。

觚,是礼器中饮酒的器具。在殷墟商代墓葬中,觚与爵的组合几乎是所有商代贵族墓的标配,也充分印证了“殷人嗜酒”的历史记载。青铜觚始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中晚期,西周以后就逐渐消失。而这件青铜觚高达37厘米,因此并非日常使用的饮酒器,而是用于祭祀的礼器。

这件“父乙车徙”青铜觚,器身有四道对称的扉棱延伸至口沿外。这种具有四条通体扉棱的觚,往往在规格极高的商王室成员墓和高级贵族墓中才会出现。而当这些人去世后下葬时,为了防止盗墓者甚至是鬼神再使用该器物,往往会故意毁坏后再置于墓室之中跟墓主一起下葬。殷墟许多商代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遭到严重毁损,且有明显是刻意毁坏随葬的痕迹。不过经过文物专家的修复后,这件“父乙车徙”青铜觚如今已基本恢复原貌。

跟觚相比,鼎的使用时间就长得多了,基本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鼎是用来烹煮和盛放肉类的食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锅,即是贵族宴飨祭祀最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成为了权力的标志。鼎大致有圆鼎和方鼎两种:圆鼎两耳三足,方鼎两耳四足。

安阳博物馆藏兽面纹青铜鼎。尺寸:口径17.1cm、腹围46.97cm、高23cm 图据:视觉中国

而安阳博物馆的这件兽面纹青铜鼎并非来自殷墟,而是1964年在安阳北郊三家庄平整土地时于一个地下窖穴中发现。经鉴定,它属于商代中期的锥足青铜鼎:相对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的青铜鼎而言,它腹部更浅、锥足更高;相对于晚商殷墟的鼎而言,它的兽面纹又没有后来那么繁缛复杂。

安阳博物馆藏有一千余件青铜器,在晚商青铜器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件商代中期的青铜鼎就显得尤为难得。

跟青铜器相比,其实陶器的历史还要早得多。从12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陶片就是从北至南、每个文明遗址里最常见的文物了。

安阳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黑陶圈足尊,是商代制陶业的精品。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城子崖遗址,这里的文化遗存因此也就定名为龙山文化,而黑陶正是龙山文化的主要特征。

黑陶圈足尊高23cm,底径14.6cm 图据:河南省文物局

龙山文化之前的仰韶文化,以红色为主的彩陶是其主要特征,红色的出现是陶土里的铁在高温下又与空气接触、充分氧化所致。而黑陶所呈现的纯净的黑色,却是在陶器即将烧成之际封闭窑门与烟囱、隔绝空气使窑内的浓烟熏染陶坯,这样才能制出外观黑如漆、亮如镜又如浑然天成一般的黑陶。

而商代晚期,原始瓷器也已出现。跟这件黑陶圈足尊同样出自殷墟遗址的,还有一件淡黄釉的原始青瓷罐。

馆藏淡黄釉原始青瓷罐,口径15.7cm,高25.4cm 图据《殷邺彰德千古风——安阳博物馆》

陶器和瓷器虽然都是以土抟器、以火烧就,但两者有诸多不同。首先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主要成分为高岭土的瓷土。其次烧制温度不同:烧陶器在700~800摄氏度之间,烧瓷器则需要1200摄氏度以上。然后工艺不同:陶器表面通常不用釉,即便用也是低温釉,而瓷器用高温釉使其表面更细腻而有光泽。最后质地不同:陶器吸水而不透光,敲击声低哑沉闷;瓷器不吸水却透光,敲击声清脆而响亮。

最早的瓷器,诞生于30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此时尚处于原始形态。还要再过长达两千年,瓷器才会在宋代登上它的巅峰。虽然原始,但这件淡黄釉原始青瓷罐胎骨灰白、质地细腻、叩之有金属声,已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征。

1899年,甲骨文首次为世所知并震惊世界。这些契刻、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和记事文字,包含有大量信息。而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契刻甲骨实物,来自河南贾湖遗址二期,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发展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墟时期,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

这件名为“贞侑于祖辛”的牛骨卜辞残片,取自于牛的右肩胛骨,正面3条卜辞上下排列,中间以两条界线隔开。上方卜辞为“贞……未……其易……”,中间卜辞为“贞侑于祖辛”,下方疑为“贞惟弘令”。“贞侑于祖辛”,就是卜问:“是否向先王祖辛进行侑祭?”

馆藏“贞侑于祖辛”牛骨卜辞残片,长9.3cm。 图据《殷邺彰德千古风——安阳博物馆》

残存的寥寥十余字,考古文字学家可以从中得出诸如天气状况、先王祭祀以及向某人下达命令等多项内容,信息量之大相当惊人。

而安阳,正是古羑里的所在地。司马迁《报仁安书》里记述,“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姬昌就是在此整理的《周易》一书。其实上古卜筮经籍除《周易》之外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但后世只能见到托名于周文王的《周易》了。现存《周易》中,保留了许多商代的事件和人物,如“帝乙归妹”等,而殷墟甲骨文中的“贞”“旅”等字也在今本《周易》中时常出现。正是这些甲骨文字,造就了如今存留于世的最古老经籍。

而甲骨文经历金文、篆隶和行草的演变后,逐渐变成今天最为常见的楷书字体。安阳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北齐薛脩义墓志及盖,就兼具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

墓志呈方形,一盒两件。墓志记载了薛脩义主要生平事迹 图据:安阳博物馆

据史料《北齐书》和《北史》记载,薛脩义历经北魏、东魏、北齐三个朝代,官拜汾阴县侯、大都督、太子太保等职。墓志记载:“少闲八阵之图,早通六韬之术,在家为孝,笋发寒林,临边为勇,泉飞山石,有仁有智,如珪如璋,惠以养民,忠以忧国。才为梁栋,器成瑚琏。”可见其文韬武略,治国之才能,故为后人传诵。而文字与墓志互有异同,可资互校互补,例如墓志所载“天保五年(554年)十二月安厝于邺城之西南”,以往就于史无载。

从书法角度而言,墓志字体虽为楷书,但撇捺之间的隶书意尚足,用字还存留有篆书的痕迹,起收方折,用笔厚重,尽显北朝质朴雄强的风貌,但结体已非常接近隋唐楷书。

安阳博物馆藏北周薛脩义墓志(拓片局部)

馆藏同一时期的北齐宇文长墓志,风格几乎如出一辙。

安阳博物馆藏北周宇文长墓志(拓片局部)

去安阳的人,几乎很难不会被殷墟博物馆所吸引。但知名度不及殷墟博物馆的安阳博物馆,其实馆藏文物也大有可观之处。

毕竟,它所在的地方不仅是殷墟所在地,更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多个政权的都城。三千多年来的悠悠历史,如今都在一件一件的文物中徐徐道来。

文/启凌 编辑 苏静